
图1 识别不同孔道内PX分子的不同取向
在本文中,魏飞教授团队利用对二甲苯(PX)分子作为ZSM-5分子筛孔道内的指针分子来探测每一个孔道内的范德华相互作用。PX分子中的两个甲基使得苯环在孔道中立起来,苯环平面形成可以自由旋转且有明确取向的指针。类比罗盘的指针,PX单分子指针的取向能够反映出孔道内部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利用积分差分相位衬度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iDPC-STEM)实现了对准二维ZSM-5片层(4-6纳米厚度)和孔道内部单个PX分子的直接成像。这一技术的核心是iDPC-STEM可以实现低电子剂量下小有机分子高精度成像,结合化学蚀刻技术制备表面原子级平整且取向清晰的准二维ZSM-5片层并填充单个PX分子,使ZSM-5分子筛骨架可以被原子级解析,而PX分子内苯环的取向也可以被清晰地显示。实验发现,在不同孔道中PX分子的取向不同,并且与孔道的几何形状直接相关,如图1所示。通过图像和计算的对比,证实了不同的PX分子取向是由孔道几何形状变化造成的,因此分子取向的成像能够反映孔道内范德华相互作用的变化。同时,还在连续的图像拍摄中观察到了分子取向随时间的变化,变化规律与孔道几何形状随时间的变化相一致,如图2所示。该方法不仅能够给出主客体范德华相互作用在二维ZSM-5平面的空间分布,也可以给出这种相互作用在单个孔道内的实时变化。

图2 实时探测PX方向随孔道几何形状的变化
这项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直观、灵敏的手段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多孔材料中的主客体范德华相互作用,还推动了电子显微学在单分子成像上的进一步应用。单个小分子成像一直是纳米技术和分子科学的一个里程碑,特别是对于多孔材料中的有机小分子,可以将成像分辨率推进到埃级精度是对电镜技术的巨大挑战。这一技术可以对其它的有机小分子,例如芳香族分子的同系物在尺寸匹配的孔道中被限域和成像。进一步,可以通过直接成像来研究一系列有机-无机体系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例如在分子筛应用中同样重要的酸碱和配位相互作用。可以期待,成像技术的进步将促进对客体分子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并为多种单分子行为带来全新的理解。
相关工作以“单分子范德华力罗盘”(A single-molecule van der Waals compass)为题发表在4月22日的《自然》(Nature)期刊上。文章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申博渊博士,文章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陈晓博士和魏飞教授。
论文链接:
https://dx.doi.org/10.1038/s41586-021-03429-y
供稿:化工系
编辑:李华山
审核:曲田
2021年04月22日 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