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 /2013-06-10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

生物学: 一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10

 

二、培养目标

本联合培养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博士研究生。

 

三、培养方式

1.         所有研究生在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入学注册,三个单位将成立一个一年级学生指导和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将为一年级的学生在具体选课和选择导师等问题上提供咨询和帮助。

2.         博士生定导后,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3.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四、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     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对生物学领域发展及动向有深入广泛的了解,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     课程设置宗旨

1.  联合项目培养委员会听取三个单位的教授和学生的意见,并结合国外优秀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全面统一安排新型研究生课程,形成有特色的、并且可以和国际一流研究生计划媲美的新型研究生课程设置。

2.  新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遵循培养一流生命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宗旨,使学生能够尽快完成从只具有初步现代生物学知识到能够理解其专业前沿研究工作并具有初步研究型思维的转变。所有课程的讲授彻底改变国内传统的抽象的知识灌输方式。相反,知识的讲授有机地融于对经典或前沿的研究发现工作的介绍的讲授中,这样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了解了这些知识是怎么样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产生的。

(三)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学位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要求学分不少于18学分,教学实践环节不少于8学分。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他课程,使总学分达到最低学分要求。

1.   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

1)政治课课程(3学分)

●  科学哲学                             (90450083)     3学分  (考试)

(2)第一外国语(2学分)

●   博士生英语                         (90640012)    2学分  (考试)

 

2.   学科专业课程(≥18学分)

(1)  必修专业课程(18学分)

必修课程设置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第一类为专业基础课、第二类为专业课(研究进展课)和第三类专题讨论课。此三类研究生课程采用模块设置,每个模块8学时(二周,每周4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模块。

 

现代生物学基础1

(70450183)

3学分

(考试)

现代生物学基础2

(70450193)

3学分

(考试)

分子细胞生物学进展

(80450263)

3学分

(考试)

遗传发育生物学进展

(80450273)

3学分

(考试)

分子细胞生物学专题讨论

(90450273)

3学分

(考试)

遗传发育生物学专题讨论

(90450263)

3学分

(考试)

 

注:

1) 第一类(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课名:现代生物学基础1和现代生物学基础2,由16个模块组成,研究生选择满12个模块即获得全部学分,模块涵盖现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

2) 第二类(研究进展)课和第三类(专题讨论)为必修课,每门课3学分;课名:①分子细胞生物学进展;②遗传发育生物学进展;③分子细胞生物学专题讨论;④遗传发育生物学专题讨论。在第二类和第三类课中,各修够12个模块,即分别获得6学分。

 

(2)  选修专业课程:

生命职业伦理和科学道德规范 

(60450021)

1学分

(考查)

生物工程前沿

(70450083)

3学分

(考试)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70450033)

3学分

(考试)

生物波谱学

(70450013)

3学分

(考试)

生物物理前沿

(70450043)

3学分

(考试)

基因分子生物学▲▲

(70450022)

2学分

(考试)

脑与认知科学

(70450173)

3学分

(考试)

现代生命科学▲

(70450126)

6学分

(考试)

酶作用原理

(70450133)

3学分

(考试)

细胞骨架、细胞运动及人类疾病

(70450162)

2学分

(考试)

生物转化前沿

(70450211)

1学分

(考查)

蛋白质晶体学

(70450202)

2学分

(考试)

海洋生物科学前沿及其进展▲**

(80450183)

3学分

(考试)

发育生物学进展

(80450232)

2学分

(考试)

药理学与药理实验技术(本部停开)

(80450242)

2学分

(考试)

生物药学工程前沿(隔年)

(84000052)

2学分

(考试)

分子免疫学 (本部停开)

(80450142)

2学分

(考试)

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

(80450252)

2学分

(考试)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模拟

(80450282)

2学分

(考试)

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和方法

(80450292)

2学分

(考试)

植物逆境信号转导

(80450302)

2学分

(考查)

医学免疫新技术与新进展

(84000032)

2学分

(考试)

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84000172)

2学分

(考试)

科学写作基本要素

(90450021)

1学分

(考试)

植物分子遗传研讨课

(90450031)

1学分

(考试)

肿瘤生物学专题讨论课

(90450041)

1学分

(考试)

新生血管生成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90450051)

1学分

(考试)

细胞自噬

(80450321)

1学分

(考试)

研究神经通路与行为的方法与模型

(80450332 )

2学分

(考试)

细胞内膜系统

(70450222)

2学分

(考试)

蛋白质复合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80450342)

2学分

(考试)

蛋白质晶体学实验课

(80450351)

1学分

(考查)

现代生物学技术 

(70450233)

3学分

(考试)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

(80450362)

2学分

(考试)

生物电镜实验技术

(80450372)

2学分

(考查)

后基因组时代的发育生物学

(80450381)

1学分

(考查)

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

(84000382)

2学分

(考试)

药物分析前沿

(84000372)

2学分

(考试)

高级微生物学

(84000333)

3学分

(考试)

 

 

 

3.   教学实践环节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必修)              (99990041)      1学分  (考查)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必修)              (99990032)      2学分  (考查)

博士生内部学术交流(必修)              (90450101)     1学分  (考查)

资格考试(必修)                        (99990061)      1学分  (考试)

生命科学实验基础(即轮转,必修)         (90450093)     3学分  (考查)

社会实践(选修)                        (69990041)    1学分  (考查)

注:

生命科学实验基础课(即轮转),为必修课,3学分。在每个实验室轮转完成后,经该实验室导师考核,获得“通过”或“不通过”的成绩。研究生取得3轮轮转“通过”的成绩,计3学分。

 

五、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         实验室轮转
    研究生入学后一律实行轮转机制,轮转在三个单位内自由选择,每一名学生原则上必须完成3轮有效轮转。每轮轮转时间为2个月,由轮转导师考核通过计为1轮有效轮转。学生本科期间做毕业论文时间可以视同1次轮转。3轮轮转后仍不能确定导师的学生,需提交报告,经培养委员会同意后,可以进行第4轮轮转。第4轮轮转后仍不能确定导师者,由培养委员会决定学生的去留。
    轮转事宜由培养委员会负责。学生应分别在第一学年的9-10月、11-12月、1-3月之前完成3轮轮转。3月底或4月初,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实验室每年最多选择性地接收4名学生轮转,最多录取1名完成轮转的学生为研究生。

2.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定导后在导师指导下尽快制定培养要求和进度计划。

3.   资格考试

1)  所有研究生必须在入学第2年前完成“博士生资格考试”。资格考试内容:每个博士生提交1份6000-10000字的项目研究立项报告并进行答辩。

2)  第一次未通过者,允许参加第二次资格考试。若第二次不通过,将取消博士生资格或转为硕士生培养。

4.   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每一名研究生在通过博士资格考核后,成立包括其导师在内的熟悉其课题情况的3-5名教授组成的论文指导小组,小组成员至少包括1名外单位老师。该研究生应每年向其论文指导小组至少作一次的课题进展情况汇报(书面和口头),论文指导小组老师应尽可能对该研究生的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帮助该研究生尽快取得课题进展。
    研究生在论文指导小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一般在入学第2年之前完成选题报告,至少阅读30篇文献(其中外国文献不少于15篇)。
    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

5.         社会实践

为选修,选修该环节的具体要求参见《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

6.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1)  在学期间应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学术讨论会。

2) 应参加不少于30次的一级与二级学科的学术活动。

3)  在学期间应至少在院内组织的定期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做一次学术报告,且每学年应至少参加6次院内组织的定期研究生学术交流研讨会。

4)  博士生至少应参加一次所在学科领域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
博士生完成以上4条即可获得相应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学分。

7.         博士生内部学术交流

在学期间应至少在院内组织的定期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做一次学术报告,且每学年应至少参加6次院内组织的定期研究生学术交流研讨会。

博士生完成上述要求即可获得相应的博士生内部学术交流学分。

三单位内部的学术交流互认,但需有专门负责人监管认证后方为有效。

8.         毕业要求:

1)  鉴于探索性研究工作的特殊性和不可预期性,研究生培养不设具体学年制,但一般为4—7年。无因病休学等特殊原因,超过7年未能完成博士毕业论文或者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的学生,如果已经有硕士学位,按博士研究生结业处理;如果没有硕士学位,且答辩委员会认为达到硕士毕业论文水平,可授予硕士学位;如果未达到硕士毕业论文水平,则按硕士研究生结业处理。

2)  研究生博士毕业需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和学分要求。

3)    研究生博士毕业原则上应满足注册所在学校的论文发表要求,由研究生和其导师协商、论文指导小组同意后,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对于学位论文水平高但没有发表论文的学生,需联合培养项目委员会审议通过,方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当研究生和其导师发生意见分歧时,由培养委员会其他成员给出书面意见,由负责研究生培养的院长(所长)裁定。所有毕业论文需匿名评审通过。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