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
教育背景
1985至1989年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并获硕士、博士学位198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工作履历
2000年清华大学聘为****(特聘教授)1998 -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1996- 水利系河流海洋研究所所长1996年评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2年清华大学副教授1994年晋升清华大学教授1989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作博士后研究
研究领域
河流动力学;数字水利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
科研项目
近年来,以固液两相流的基本方程为出发点,结合河流泥沙运动特点,建立起较为合理的泥沙运动数学模型,应用于长江三峡大江截流口门区水流特性模拟,并作为“长江三峡大江截流工程关键技术与施工实践“的主要成果之一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取得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过程模型试验预测等成果,成果已被三峡工程设计所采用,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等专著多部。 取得以下主要成绩: 在固液两相流研究中提出两流体模型,成果发表在国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杂志,并获得国际泥沙中心颁发的钱宁论文奖。关于固液两相流理论及其应用的成果,获得2000年度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5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参加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实验研究,成果被工程设计所采用,该成果获得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承担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科研工作,负责口门区水流特性计算和戗堤坍塌稳定性分析,成果成功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与施工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一起获得1998年度国家电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与设计、施工单位共同获得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2年,王光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其研究群体成员均为博士学位获得者,大部分成员有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经历,已形成群体优势,是一支整体实力强的学术队伍。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包括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务院表彰做出突出成绩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该研究群体依托于清华大学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水沙数学模型、两相流理论、水土保持、河流生态环境、河口海岸动力学等方面。 该研究群体的特点是:既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又紧密结合重大工程解决生产问题;活跃在学科前沿,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有的成员已成为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学者。研究群体成员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一起参与我国江河治理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形成泥沙学科的优势群体。 1997-19991 嘉陵江流域卵石运动与卵石输移量研究,九五攻关 2003-2005 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设计实施 2003-2004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措施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 2003-2005 鄂托克塞尔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2002-2003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总体框架研究及部分专项应用系统规划编制 2002-2003 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项目B-水量调度方案管理 2001 宁夏黄河防洪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初步建设 2000-2002 数字黄河系统建设与应用,清华大学基础基金 2002 “数字黄河“工程规划 1999-2000 堤防快速堵口关键技术研究 1999-2004 黄河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机理,G 2002 -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1998-2002 泥沙灾害预测数学模型及可视化技术研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1999-2001 澳门水域抛泥引起的泥沙与污染物迁移规律与环境影响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利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4-)《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届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奖励与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固液两相流研究中提出的两流体模型,发表在国际多相流杂志,并获得国际泥沙中心颁发的钱宁论文奖。提出浓度分布的新公式,论文发表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刊(ASCE),论文获得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关于固液两相流理论及其应用的成果,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的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参加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实验研究,成果被工程设计所采用,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承担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口门区水流特性计算和戗堤坍塌稳定性分析,成果成功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与施工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一起获得国家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与设计、施工单位共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曾获钱宁泥沙科学论文奖,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学术成果
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固液两相流研究中提出的两流体模型,发表在国际多相流杂志,并获得国际泥沙中心颁发的钱宁论文奖;提出浓度分布的新公式,论文发表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刊(ASCE),论文获得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共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20多篇。国际期刊:【1】 Wang GQ, Xia JQ. Channel widening during degradation of alluvial rivers. Int J Sediment Res .2001, 16(2): 139-149【2】 Ni JR, Wang GQ, Borthwick AGL .Kinetic theory for particles in dilute and dense solid-liquid flows .J Hydr Engr, ASCE .2000,126(12): 893-903【3】 Fang HW, Wang GQ .Three-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suspended-sediment transport .J Hydr Engr, ASCE .2000, 126(8):578-592【4】 Han WL,Gao GM,Wang GQ,Hui YJ .Experimental study on fall velocity of non-uniform settlement in flowing water .Int J Sediment Res .2000, 15(3): 299-306【5】 Ni JR, Wang SJ, Wang GQ .River patterns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model .Int J Sediment Res .2000, 15 (4): 357-370【6】 Liu JM#, Wang GQ,Wang SQ .Effect of coarsening of surface bed material on non-equilibrium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during river degradation .Int J Sediment Res .1999, 14(2)【7】 Ni JR, Wang GQ,Liao Q .A correction model for hyper-concentrated flow .Int J Sediment Res .1999, 14 (4): 145-148【8】 Wang GQ, Fu XD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t J Sediment Res .2001, 16(2): 284-295【9】 Junqiang XIA#,. Guangqian Wang .A 2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bed deform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3,18(2):176-191【10】 Shao Songdong#, Edmod Lo Yat-Man and Wang Guangqian ..Simulation of fan formation using a debris mass model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2002, 40(4): 425-433【11】 Sun QC#, Wang GQ, Xu Y .DEM applications to aeolian sediment transport and impact process in saltation .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19 (4): 339-353【12】 WANG Guangqian, WEI Jiahua, ZHANG Yuandong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SMALL PHEATIC AQUIFER IN NORTHERN CHINA .Water International .国内重要刊物:【1】 Wang Zhao-Yin, Wang Guangqian, Li Changzhi , Wang Feixin. A preliminary study on vegetation-erosion dyna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3, No.9【2】 Han WL, Wang GQ, Wu BS, Liu S, Zou W. Water Hammer in Coarse-Grained Solid-Liquid Flows.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2, 12(2)【3】 Fu Xudong, Wang Guangqian and Dong Zengnan. Theoretical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computation of dilute solid/liquid two-phase pipe flow. Science in China. 2001, Series E 44(3): 298-308【4】 Sun Q, Wang G.. Discrete simulation of aeolian sediment transpor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 46(9): 786-788【5】 Ni JR, Wang ZY, Wang GQ. Mechanism and control strstegies of river disasters disasters induced by sediment movement. 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999, 7 (1): 43-46【6】 石伟, 王光谦. 基于非线性动力系统观点估算平摊流量. 清华大学学报. 2003,43(11):1563-1566【7】 王兆印, 王光谦, 李昌志. 植被-侵蚀动力学的初步探索和应用. 中国科学(D辑). 2003,33(10):1013-1023【8】 夏军强, 王光谦, 张红武.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洪水演进与河床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003,18(3):303-306【9】 夏军强, 王光谦, 吴保生. 黄河下游河床纵向与横向变形的数学模拟-II二维混合模型的应用. 水科学进展. 2003,14(4):396-400【10】 夏军强, 王光谦, 吴保生. 黄河下游河床纵向与横向变形的数学模拟-I二维混合模型的建立. 水科学进展. 2003,14(4):389-395【11】 石伟, 王光谦, 邵学军. 流量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影响. 水利学报. 2003,(5):74-77【12】 石伟, 王光谦. 黄河下游最经济输沙水量及其估算. 泥沙研究. 2003,(5):32-36【13】 刘家宏, 王光谦. 基于遥感图像的泥石流地面活动程度评价. 地理科学. 2003,(4):454-459【14】 张修忠, 王光谦, 金生. 浅水方程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03,(4):417-423【15】 张红武, 赵连军, 王光谦, 江恩惠. 黄河下游河道准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水利学报. 2003,(4): 1-6【16】 王光谦, 刘家宏, 孙金辉. 黄河流域三维仿真系统的构想与实现. 人民黄河. 2003,(11):1-4【17】 张修忠, 王光谦. 方腔回流区水流运动特性三维数值分析. 水科学进展. 2003,(1):1-8【18】 王兆印, 王光谦, 高菁. 侵蚀地区植被生态动力学模型. 生态学报. 2003,(1): 99-107【19】 石伟, 王光谦. 黄河下游输沙水量研究综述. 水科学进展. 2003,( 1): 118-123【20】 魏加华, 王光谦, 李慈君, 邵景力. 基于GIS的地下水评价. 清华大学学报. 2003, 8: 1104-1107【21】 魏加华,王光谦,李慈君,邵景力. GIS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2):94-98【22】 魏加华,王光谦,李慈君,邵景力. 地下水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水利学报. 2003(11):59-63【23】 魏加华,王光谦,张红武,李慈君,邵景力. 基于GIS的地下水建模. 工程勘察. 2003(4):27-31【24】 魏加华,王光谦. 基于GIS的地下水系统可调节性模拟研究. 全国首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科技出版社,2003.【25】 魏加华,王光谦,翁文斌等. 流域水量调度自适应模型研究 .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34(增刊1):185-192【26】 傅旭东, 王光谦. 低浓度固液两相流的颗粒相动理学模型. 力学学报. 2003, 6: 650-659【27】 傅旭东, 王光谦. 明渠挟沙水流的颗粒相平均速度及速度滑移. 泥沙研究. 2003, 6: 52-59 【28】 傅旭东, 王光谦. 用PDF方程法分析悬沙垂线浓度分布. 力学学报. 2003, 4: 393-400【29】 石伟, 王光谦, 邵学军. 不同来源区洪水对黄河下游流量-含沙量关系的影响. 水科学进展. 2003, (2):147-151【30】 石伟, 王光谦. 黄河下游最小输沙用水量的初步估算. 泥沙研究. 2003, (2): 60-64【31】 陈祖华, 王光谦 王志石. 河口抛泥数学模型及应用.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3, (1)【32】 傅旭东, 王光谦. 低浓度固液两相流颗粒相本构关系的动理学分析. 清华大学学报. 2002,42(4): 560-563【33】 傅旭东, 王光谦. 低浓度固液两相流中的粗颗粒浓度分布. 清华大学学报. 2002,42(10): 1361-1364【34】 张修忠, 王光谦. 浅水流动及输运三维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水利学报. 2002, 7: 1-7【35】 石 伟, 王光谦. 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 地理学报. 2002, 57(5)【36】 陈祖华, 赖冠文, 王光谦, 王志石. 非规则网格下浅水流动的数值模拟. 水科学进展. 2002, 13(6)【37】 张修忠, 王光谦. 堤防溃决的流动分析及冲刷坑计算. 泥沙研究. 2002, 1: 18-24【38】 邵学军, 王光谦. 黄河上游水能开发对下游水量及河道演变影响初析. 水力发电学报. 2002, 1: 128-138【39】 邵学军, 王光谦. 水资源开发对黄河下游河道环境生态功能的影响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6)【40】 夏军强, 王光谦 吴保生. 黄河下游的岸滩侵蚀. 泥沙研究. 2002, (3)【41】 石 伟, 王光谦. 流量和含沙量对水质参数影响的频率分析. 水利学报. 2002(5)【42】 黄远东, 张红武, 王光谦, 王兴奎. 二维浅水流运动的漩涡动力学问题探讨.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001,Ser.A, 16(1)【43】 黄远东, 吴文权, 张红武, 王光谦, 张红艺. 非定常不稳定气固两相流动的离散涡数值仿真:Ⅱ.具有剧烈分离的不稳定气流场的数值模拟.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1,22(1)【44】 钟德钰, 王光谦, 王士强. 明渠湍流床面附近跃移层内颗粒浓度垂线分布.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001, Ser.A, 16(4):487-492【45】 钟德钰, 王光谦, 王士强. 挟沙水流中悬浮颗粒的飘移-扩散方程.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001, Ser. A, 16(1): 51-55【46】 陈祖华, 王光谦, 王志石. 澳门周围水域潮汐流动的数值模拟.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1, 9(2-3)【47】 闫满存, 王光谦, 李保生, 董光荣.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形成发育研究. 地理学报. 2001, 56(1)【48】 孙其诚, 王光谦. 风沙运动的计算机模拟. 科学通报. 2001, 46(3): 254-256【49】 傅旭东, 王光谦, 董曾南. 低浓度固液两相流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 中国科学E辑. 2001, 31(6): 556-565【50】 闫满存, 王光谦, 刘家宏. GIS支持下的澜沧江下游区泥石流爆发危险性评价. 地理科学. 2001, 21(4)【51】 闫满存, 王光谦, 董光荣, 李保生.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 中国沙漠. 2001, 21(4)【52】 黄远东, 闫满存, 张红武, 王光谦, 吴文权. 气固两相流体绕圆柱流动的数值模型. 中国沙漠. 2001, 21(2)【53】 孙其诚, 王光谦. 沙粒起跃的动态模拟. 中国沙漠. 2001, 21(10): 17-21【54】 张修忠, 王光谦, 金生. 浅水流动有限元分析及其高分辨率格式.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1, 18(1)【55】 闫满存, 王光谦, 李保生.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 17(4)【56】 王光谦. 高浓度固液两相流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基金. 2001, 15(11): 87-88【57】 钟德钰, 王士强, 王光谦. 细颗粒对粗颗粒床沙质输沙率影响的初步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1-8【58】 闫满存, 王光谦李保生. 巴丹吉林沙漠更新世风向变化及环境意义. 清华大学学报. 2001, 11: 118-122【59】 黄远东, 张红武王光谦, 王兴奎. 二维浅水流动的旋涡动力学问题探讨.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001, (1)【60】 夏军强, 王光谦, 张红武, 方红卫. 河道横向展宽机理与模拟方法的研究综述. 泥沙研究. 2001(6)【61】 孙其诚, 王光谦. 模拟风沙运动的离散颗粒动力学模型. 泥沙研究. 2001(4)【62】 张修忠, 王光谦. 河道及河口一维及二维嵌套泥沙数学模型. 水利学报. 2001(10)【63】 黄远东, 吴文权, 张红武, 王光谦, 徐向舟. 离散涡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0,8(4)【64】 闫满存, 李华梅, 王光谦.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研究. 工程地质学报. 2000, 8(4)【65】 方红卫, 王光谦. 平面二维全沙泥沙输移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0, 8(2): 165-178【66】 方红卫, 王光谦. 一维全沙泥沙输移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0, 8(2): 154-164【67】 王随继, 倪晋仁, 王光谦. 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0, 8 (4): 362-369【68】 王光谦, 周建军, 杨本均. 二维泥沙异重流的数学模型.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0, 4: 52-60【69】 黄远东, 吴文权, 张红武, 王光谦, 张洪艺. 非定常不稳定气固两相流动的离散涡数值仿真:Ⅰ.模型方程与数值方法.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0, 21(4)【70】 闫满存, 王光谦, 李华梅, 李保生, 文启忠.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孕育环境探讨. 热带地理. 2000, 20(4)【71】 倪晋仁, 王随继, 王光谦. 现代冲击河流的河型空间转化模式探讨. 沉积学报. 2000, 18 (1):1- 6【72】 闫满存, 王光谦, 李保生, 李华梅.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区划.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16(4)【73】 刘学, 王兴奎, 王光谦. 基于GIS与数学模型集成的泥沙过程可视化分析系统.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235-240【74】 刘金梅, 王士强, 王光谦. 河流冲刷过程中表层床沙粗化对不平衡输沙的影响.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229-234【75】 闫满存, 王光谦, 李保生, 李华梅.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 11(3)【76】 夏军强, 王光谦, 谈广鸣. 横向槽沟内非均匀流的试验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00, 11(2): 119-125【77】 韩文亮, 王光谦韩军. 固体物料管道输送中储气罐减缓水击压力的研究. 金属矿山. 2000, (7): 20-25【78】 夏军强, 王光谦谈广鸣, . 横向沟内非均匀流的试验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00, (6): 119-125【79】 韩文亮. 王光谦. 韩军. 固液两相流管道水击防护措施的计算分析.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00, (3)【80】 韩文亮, 王光谦韩军. 两相流水击模型对输送防护措施效果的计算分析. 水利学报. 2000, (3)【81】 夏军强, 王光谦. 剖面二维悬移质泥沙输移方程的分步解法.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0, (2)【82】 夏军强, 袁欣, 王光谦. 冲积河道创刷过程中横向展宽的初步模拟. 泥沙研究. 2000(6)【83】 王光谦, 邵学军. 黄河源区水与生态问题分析.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0(3)【84】 钟德钰, 王士强, 王光谦. 水流的冲泻质输沙机理 II: 实验研究及验证. 水利学报. 2000(11): 9-12【85】 钟德钰, 王士强, 王光谦. 水流的冲泻质输沙机理 I: 理论分析. 水利学报. 2000(11): 1-8【86】 倪晋仁, 王光谦. 高浓度恒定固液两相流运动机理探析:II.应用. 水利学报. 2000 (5): 27-32【87】 倪晋仁, 王光谦. 高浓度恒定固液两相流运动机理探析:I.理论. 水利学报. 2000 (5): 22-26【88】 刘学, 王兴奎, 王光谦. 基于GIS的空间过程模拟建模方法研究.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1999,4[A](6) : 476-480【89】 王光谦. 中国泥沙研究述评. 水科学进展. 1999,10(3): 337-344【90】 王随继, 倪晋仁, 王光谦. 长江荆江分流河的河型及其洪灾防治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 1999, 8(3): 38-45【91】 倪晋仁, 王光谦, 李义天. 洪湖分蓄洪区启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1999, 8(3): 14-21【92】 刘学, 王兴奎, 王光谦. 基于GIS的泥石流过程模拟三维可视化. 水科学进展. 1999, 10(4): 388-392【93】 王光谦, 张仁, 惠遇甲, 王桂仙, 王兴奎. 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回顾. 泥沙研究. 1999(6): 21-26【94】 王兴奎, 李献中, 陈稚聪, 王光谦. 三峡枢纽右电站和地下电站前淤积和流态变化趋势分析. 科技导报. 1999(5): 33-34【95】 倪晋仁, 王光谦, 廖谦. 高浓度固液两相流中泥沙垂线分布的修正公式. 泥沙研究. 1999 (5): 18-21【96】 倪晋仁, 王兆印, 王光谦. 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中国科学基金. 1999 (3): 18-23【97】 王光谦,黄裕婕,魏加华. 数字黄河战略思考与实践 .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2002.1:54-59国际会议论文:【1】 J.Q.XiaG.Q.Wang. A composit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wandering reach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on River Basin Management. 2003,Vol.II:277-287【2】 Chen ZH#, Wang GQ, Wang ZS. Numerical solution of two-dimensional dam-break flow. 2nd Int Symp on Flood Defence. 2002, Beijing【3】 Wang XL#, Wang GQ. Study on the water allocation schem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non-flood season. 2nd Int Symp on Flood Defence. 2002, Beijing【4】 JIANG ChunBo, LIANG Dongfang, WANG Guangqian. A Finite Volume Scheme For Weakly Compressible Equations, Part2: Application in Incompressible Flows. Proceedings IAH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1,Beijing:851-856【5】 Zhong DY, Liu JM, Zhang HW, Wang GQ. A PDF model for entrainment rate of bed sediment into suspension. 29th IAHR Congress Proceedings. 2001, Beijing【6】 Wang ZY, Wang GQ, Wang XK. Ning Chien-the leader of sediment studies in China. 29th IAHR Congress, Proceedings of Memorial Symposium. 2001, Beijing【7】 Xia JQ#, Wang GQ. Non-oscillatory computation schemes for vertical plane 2-D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equation. 29th IAHR Congress Proceedings. 2001, Beijing【8】 Chen ZH#, Wang GQ, Wang ZS.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two- dimensional unsteady depth- averaged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29th IAHR Congress Proceedings. 2001, Beijing【9】 Shi W#, Wang GQ.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water requirement for sediment transport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29th IAHR Congress Proceedings. 2001, Beijing【10】 HUANG Yujie, WEI Jiahua, WANG Guangqian, ZHANG Hongwu. Spatial Integrated Analysis on Water Erosion of Yellow River China. IGARSS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and 24th Canadian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 Proceedings. 2002Canadian
1978.3 – 1982.1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工学学士
1982.2 – 1984.12 郑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 工学硕士
1989.2 – 1991.12 南斯拉夫铁托格勒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技术科学博士
-->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光谦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4
相关话题/水利 土木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徐梦珍
副教授 博导 河流研究所所长Email: mzxu@tsinghua.edu.cn电话:+86-传真:+86-通信地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河流所邮编: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吴保生
研究员Email: baosheng@tsinghua.edu.cn电话:+86-传真:+86-通信地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邮编: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1996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兆印
教授E-mail:zywang@tsinghua.edu.cn电话:+86-传真:+86-通信地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泥沙204邮编: 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1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曼
邮箱:zhangman86@tsinghua.edu.cn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水利系泥沙馆004室 邮编: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2008.09-2014.07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红武
教授 博导Email: zhhw@mail.tsinghua.edu.cn电话:+86-通信地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邮编: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1992.9&m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钟德钰
副研究员E-mail:zhongdy@tsinghua.edu.cn电话:+86-传真:+86-通信地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邮编: 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199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硕
助理教授,博导Email: zhangs2019@tsinghua.edu.cn电话:通信地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泥沙馆005邮编: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 2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永灿
教授 博导E-mail:chenyc@tsinghua.edu.cn电话号码:+86-通信地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邮编: 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1985年9月至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裘钧
助理研究员E-mail:aeroengine@tsinghua.edu.cn电话:+86-传真:+86-通信地址:清华大学泥沙馆202邮编: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2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周建军
首席研究员Email:zhoujj@mail.tsinghua.edu.cn电话:+86-通信地址:清华大学水利系邮编: 10008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邮编:100084 电话号码: E-mail:fanjsh@tsinghua.edu.cn 教育背景1988年在中国水利 ...清华大学考研导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