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法不远人:中国古代如何寻找法的共识——中国古代“法言法语”的借鉴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7

文献详情
法不远人:中国古代如何寻找法的共识——中国古代“法言法语”的借鉴
外文标题:Lesson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Words and Dictions
文献类型:期刊
期刊名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年:2019
卷:23
期:5
页码:101-110
ISSN:1007-5801
关键词:法言法语;术语;俗语;雅语
所属部门:法学院
链接地址:http://d.ol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zydxxb201905012.aspx
摘要:中国古代的“法言法语”与现代社会法律语言的日益专业术语化不同,是术语、俗语、雅语并用.在中国古代,刑律因事关人们的身家性命,又由朝廷统一颁行,语言的表达力求精准,所以专业术语发达,非经特殊的学习与训练难以掌握;乡规民约、家法族规是依据礼的精神而制定的裁决民间“小事”的依据,事关人们日常的切身利益,语言的表达则力求通俗易懂,所以有关民事方面的规范基本以俗语的形式出现;而法理的阐述则依附经学,与礼教密切结合,以雅言雅语表达.值得今人借鉴的是,中国古代的立法与社会密切结合,力求社会各阶层的理解与遵循.与礼教密切结合的俗语、雅语所具有的普及性自不待言,即使以术语表达的刑律,古人也通过“讲读”等各种形式使其尽可能的通俗化,以便于公众接受.法律语言与公众之间的无间隔,法言法语依据受众及功能的不同而多样化并力求易为公众接受,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高度的法的共识,而法律的权威也由此形成.
百度学术:法不远人:中国古代如何寻找法的共识——中国古代“法言法语”的借鉴
语言:中文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宪法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作者其他论文



离现实有多远--单独二孩申请遇冷现象分析.马小红, 顾宝昌,.中国人口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 2014, 210-222.
董必武法学思想与“法治国家”.马小红,.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2016年年会. 2016, 7.
单独二孩申请遇冷分析.马小红;顾宝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2),20-2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关键字".马小红.河北法学.2011,29(2),10-18.
试论中国传统法中的"和谐"观--兼论古今法理念的连接.马小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5),83-91.

相关话题/法语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