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之灵:作为文化表达的包浆与意义的再生产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赵旭东[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2]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年:2017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
期:01
页码范围:111-117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社会与人口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3-2568
关键词:工匠精神;包浆;时间存在感;意义再生产;物的本质
摘要:包浆是器物在自然的浸染与人的经久摩挲下而在表面形成的幽然光泽,它的存在使得器物被赋予了一种灵力,既是衡量古玩品质的外在标准,也是使人在历史脉络中获得时间存在感的一种介质。在人类学的视域下对包浆的文化建构机制与意义再生产过程进行研究,旨在窥探出器物的能动性特性,在真实情境中探寻器物如何借由包浆的润色而获得灵性,以纠正将个人或社会当作文化创造唯一主体的偏见,从器物的层面上反思其中关乎个人身份、社会连结及时间存在感的问题。
作者其他论文
迈向人类学的中国时代.赵旭东.社会科学.2015,74-85.
中国民族研究的困境及其范式转换--基于文化转型语境.赵旭东.探索与争鸣.2014,29-35.
中国人类学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赵旭东.思想战线.2014,40(1),68-76.
食在方便--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的面食文化变迁.赵旭东;王莎莎.民俗研究.2014,122-128.
社会看客三种类型.赵旭东.人民论坛.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