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理论倡导与小说创作的矛盾和张力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高旭东[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年:2017
期刊名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期:01
页码范围:25-31
增刊:正刊
所属部门:文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9-8860
关键词:茅盾;批评;创作;矛盾
摘要:作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批评家,茅盾竭力反对主观抒情与印象主义,力倡客观写实,试图将艺术科学化,推崇将人类情感纳入实验室的左拉。然而这不但与文学研究会以抒情为特征的主导创作倾向相左,而且他随后创作的《蚀》三部曲、《野蔷薇》等作品,在写实中具有浓重的抒情性与象征性,也与自己的理论倡导相矛盾。20世纪30年代,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允许将主观的理想带入作品时,他的《子夜》与农村三部曲等中期小说却力图屏蔽主观,真实地、不加粉饰地再现中国社会,这在一定意义上又实践了他早期倡导的艺术科学化的主张。茅盾的创作正是在这种矛盾与张力中,实现了艺术的独创性。
作者其他论文
鲁迅价值再议--论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入.高旭东.艺术评论.2014,58-61.
鲁迅是谁?--鲁迅文化身份的规定性及当代解读的片面性.高旭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25-31.
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转型及"样板戏"现象.高旭东.东岳论丛.2014,35(7),40-47.
以"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梦.高旭东.人民论坛.2014,56-58.
《哈姆莱特》在当代中国的研究、改编与艺术重构.高旭东;蒋永影.外国文学研究.2014,36(6),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