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救赎”——读洪子诚先生《材料与注释》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孙民乐[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年:2017
期刊名称:文艺争鸣
期:03
页码范围:38-50
增刊:正刊
所属部门:文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3-9538
关键词:洪子诚;学史;文学史叙述;学术品格;历史叙述;肖斯塔科维奇;文学环境;两条路线斗争;文艺史;文学史研究;
摘要:<正>《材料与注释》一书的阅读效应始终伴随着本文的写作,我的思路也在众多批评和议论的声音中漂移、变化,越是想端详细节,就越有一种迷花倚石、无所皈依的感觉。我由此也更深地体会到洪子诚先生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学术品格的难能与可贵:不趋时、不旁顾,在一个屡屡被人宣告为没有学术含量的领域里沉潜数十年的“定力”;凝视历史、解剖自己,重建自我精神秩序和历史的连续性的信念。
作者其他论文
历史意识与文学史反思--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线索.孙民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35-40.
十七年文学中的“百合花”.孙民乐.文学评论.2012,182-191.
重塑文学史的知识性格——洪子诚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孙民乐.文艺争鸣.2010,117-121.
如何寻找中国“当代文学”.孙民乐.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59-65.
在文学中“发明”历史.孙民乐.文艺争鸣:当代文学版.2009,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