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文本编纂与叙事解读*--基于凉山奴隶社会调查报告形成过程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5

文献详情
文本编纂与叙事解读*--基于凉山奴隶社会调查报告形成过程的分析
外文标题:The Text Compil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on:A Case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he Slave Society in Liangshan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伍婷婷[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年:2017
期刊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卷:31
期:1
页码范围:21-28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历史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0-5420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rmdxxb201701004.aspx
DOI:10.3969/j.issn.1000-5420.2017.01.004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决策咨询及预研委托项目团队培育计划”资助项目“民国时期少数民族社会调查对新中国民族工作的意义---以藏彝走廊地区为考察核心”(16XNQ012)阶段性成果。本文写作得到罗杨、侯深、梁永佳、郑少雄等师友的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关键词:调查报告;文本编纂;叙事解读;社会情境;凉山奴隶社会
摘要:后现代史学思想揭示出的史料主观性,同样存在于作为史料新来源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的编纂过程包含了写作者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知识背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其文本的叙事意义与产生它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今天的历史学不应仅将自己定义为复原历史事实的史料搬运工,还应对史料文本叙述的内在意涵以及产生该史料的社会情境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结合20世纪50年代四川社会历史调查组针对凉山社会性质前后形成的两份调查报告,可以透视在文本编纂过程中,如何通过材料选择让传统凉山社会的等级制和等级关系成为判别凉山奴隶制社会的关键证据。形成这一历史事实的社会情境是多重的,不仅是应当时少数民族民主改革之需,也是新的社会理论及意识形态的诉求,乃至与传统以来的华夏中心史观与国族主义史观一脉相承。
作者其他论文



回归人物的人类学研究——从“人生史”想到的.伍婷婷.西北民族研究.2011,141-144.
李绍明先生的人生经历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史.伍婷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2),44-45.
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社会性质调查与史学论争的互动关系.伍婷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5),23-31.
唐代女子的佛教孝亲活动及特点--以出嫁妇为主的考察.李志生;伍婷婷.中原文化研究.2015,81-88.
青山已踏遍,翰墨有余香——怀念民族学家李绍明.伍婷婷.博览群书.2010,84-87.

相关话题/社会 少数民族 民族 历史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