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送达的理论反思及其制度完善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宋春龙[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年:2016
期刊名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期:06
页码范围:43-51
增刊:正刊
所属部门:法学院
语言:中文
ISSN:2095-3275
关键词:电子送达;直接送达;受送达人同意;程序分类
摘要:现阶段对电子送达制度的分析仍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民事诉讼理论研究支持。职权主义的送达模式及我国既有的送达实践成为电子送达制度入法的正当性基础。应理清电子送达与传统送达方式之间的关系,确立二元平行的送达结构。我国《民事诉讼法》通过设置"受送达人同意"意在保障受送达人的程序参与权,但仅通过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并不能完全达到效果,还应当依照程序分类的原理在特殊程序中限制电子送达的适用。为保障送达的正确性与程序的安定性,在电子送达成功的判断上,应给予受送达人异议权。
作者其他论文
民法上补充责任的诉讼形态研究.肖建国;宋春龙.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24(2),3-11.
保证合同纠纷是否受主合同仲裁条款约束问题研究.宋春龙.北京仲裁.2015,34-54.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问题研究 以不同环境利益的交织与协调为切入点.肖建国;宋春龙.法律适用.2016,28-33.
审执分离原理及其展开——以肖建国教授关于审执分离的论述为中心.宋春龙.民事程序法研究.2016,34-45.
检察机关提起消费公益诉讼范围分析.肖建国;宋春龙.人民检察.201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