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5

文献详情
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曹波[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年:2016
期刊名称: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卷:24
期:6
页码范围:107-121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语言:中文
ISSN:1004-9428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jjcgxyxb201606009.aspx
DOI:10.3969/j.issn.1004-9428.2016.06.009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关键词: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中立性;限制处罚;客观归责理论
摘要:“中立性”既是中立帮助行为之特质,也是确定行为可罚性的事实根据。基于行为“中立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维持刑法自由保障机能与法益保护机能动态平衡的客观需求,即便中立帮助行为对他人实施犯罪具有事实性或物理性因果贡献,也不应无差别地全面肯定其刑事可罚性。然而,限制行为可罚性的既有路径不是限制逻辑存在明显瑕疵,就是限制标准过于暧昧、限制结论过于恣意,不具备相应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根本无法担负起限定处罚范围的重任。确定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应当立足行为之“客观中立性”特征,通过演绎客观归责理论,规范评价行为升高正犯实行犯罪的风险是否为法所不允许。只有在违反相关刑法前规范升高正犯行为之风险且该规范之目的在于避免行为被用于犯罪时,才应肯定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可罚性。
作者其他论文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界定标准.肖中华;曹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
加拿大少年司法制度述评.曹波;袁如心.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82-90.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量刑参考"机能探微.曹波.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67-72.
刑事被害人精神抚慰探微.曹波.法制与社会.2013,248-249.
德国刑事判决书说理方法探微——以马斯洛依故意杀人一案刑事判决书为视角.曹波.刑事法评论.2013,318-330.

相关话题/刑事 社会 刑法 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