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从“物·事论”看和辻伦理学的“间柄”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5

文献详情
从“物·事论”看和辻伦理学的“间柄”结构
外文标题:An Analysis of Watsuji's Ethical Theory of Aidaga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no-koto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林美茂[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北京100872

年:2016
期刊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卷:30
期:5
页码范围:48-56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所属部门:哲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0-5420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rmdxxb201605006.aspx
基金:本成果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15XNLG08)的支持
关键词:和辻伦理学;人间;间柄;物;事
摘要:学界对和辻哲郎的伦理学存在盛赞与批判两种对立的观点,其根本原因是误读了和辻的伦理学,把“间柄”与“人间”等同,甚至把“人间学”称为“间柄学”.实际上,和辻所理解的人,其作为“人间”存在包含着个体性与社会性双重契机;而“间柄”只强调其社会性,它是人在社会中以行为或表现方式所呈现的某种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能与“人间”等同.从和辻的“物·事论”逻辑看,“人间”与“物”、“间柄”与“事”可以相互对应.“人间”之为“人间”,是作为一种“物”的存在,通过“间柄”这种“事”得以确立的,而“间柄”也正是通过“人间”这种“物”之“为了创造间柄的行为”使其“事”之本质得以显现.因此,“人间”与“间柄”之间只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绝不是相互包摄的等同关系.和辻伦理学的“间柄”结构,是作为个体的“人间”通过“为了创造间柄的行为”揭示其“间柄性”存在的动态过程.
作者其他论文



神话"精卫填海"之"女娃遊于东海"文化原型考略.林美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1),134-144.
葵园,一代人境遇的精神造型--浅谈许江《葵园辞典》及其"葵园"意象.林美茂.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90-93.
柏拉图哲学中关于"善"的存在论特征.林美茂.江汉论坛.2010,18-22.
公共哲学在日本的研究现状与基本视点.林美茂.学习与探索.2009,17-23.
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识.林美茂.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7-102.

相关话题/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 结构 中文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