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微观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2例公共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5

文献详情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微观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2例公共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外文标题:How Internet Buzzwords Spread in China: Crisp-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csQCA) Analysis of 12 Public Events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周俊[1]王敏[2]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年:2016
期刊名称:国际新闻界
卷:38
期:4
页码范围:26-46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11G0592016040002)
所属部门:新闻学院
语言:中文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82)/中国人民大学团队培育计划(15XNQ0242)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事件;流行语;定性比较分析(QCA)
摘要:本文以国内2010-2014年的12例从热点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得以高热度传播的微观机制。研究提炼了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六项微观因素,包括公共事件的属性、流行语的创造主体、流行语的情绪表达方式、流行语是否被主流媒体采用、流行语表达的情绪内容以及是否含有公众诉求。文章通过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归纳了网络流行语得以有力传播的三条微观路径,分别为:当事人自主创造的、以戏谑方式呈现且被纳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或者是在政治事件中由大众戏谑调侃某种不满情绪和诉求的流行语,或是在政治事件中大众杜撰表达不满情绪且进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
作者其他论文



新闻敲诈的失范因素和治理路径.周俊;白元琪.中国记者.2014,31-32.
基于改进最大匹配算法的中文分词粗分方法.周俊;郑中华;张炜.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124-128.
台湾当局亚太经济战略的演变,动因及影响--基于"一个中国"框架视阈的分析.王敏;朱红萱.台湾研究集刊.2014,17-27.
基于服务利用视角的中美英档案馆网站比较分析.倪西钧;王敏.北京档案.2014,37-38,43.
两岸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新媒体改革观察--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的对比.王敏.东南传播.2014,22-26.

相关话题/网络 传播 公共 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