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范围界定--兼论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区分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5

文献详情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范围界定--兼论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区分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廖宇羿[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年:2016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期:2
页码范围:70-76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所属部门:法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0-4769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yj201602009.aspx
DOI:10.3969/j.issn.1000-4769.2016.02.009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
关键词:个人信息;个人隐私;领域理论;信息自决权;可识别性
摘要:与个人信息保护在法律制度建构层面的进展相对比,在理论层面尚有许多基础性的问题存在争议,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问题.域外的相关理论演进表明,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在保护的价值基础上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个人信息保护的价值基础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于自身信息利用的控制.以此为标准进行检视,我国现有民事法律框架中的隐私权无法完全涵盖取向于积极利用和掌控的个人信息.通过借鉴德国确立信息自决权的经验,我国也应当从宪法所规定的人格尊严条款出发,勾连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之间的关系,从“可识别性”和“交互性”两个角度准确地界定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
作者其他论文



浅析网络购物中快递延误纠纷的解决机制.廖宇羿.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14(5),74-78.
契约自由原则在电子商务中的限制.廖宇羿.国际商报.2012,C02.
以淘宝网为例谈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义务.廖宇羿.法律适用.2012,120-12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情节严重”认定研究.廖宇羿.法律适用.2016,111-116.

相关话题/信息 法学院 宪法 中文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