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身份认同的历史与现实——从“女德馆”事件谈起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宋少鹏[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
年:2015
期刊名称:文化纵横
期:01
页码范围:100-107
增刊:正刊
语言:中文
ISSN:1674-4608
关键词:女德;女性身份;封建糟粕;文化热;心理焦虑;社会基本制度;德班;个体人;结构性问题;社会性特征;
摘要:伴随传统文化热,各地涌现出各类女德教育机构。支持者视之为兴国利家的"公益"事业,批评者视之为封建糟粕和男权复辟,鲜有人从女性角度来理解女德班为什么会有市场需求。本文指出,推动女性走进女德馆的根本原因,是"个体人"与"家庭人"双重角色的结构性冲突,其造成了女性无以排解的心理焦虑。而结构性问题不能通过个人私德来救赎,美德更不能成为压迫和剥削的遮羞布。思考社会基本制度安排时,亦必须带入性别平等的视角,充分考量再生产职责的社会性特征。
作者其他论文
何为性骚扰?:观念分歧与范式之争--2014年教师节前后"性学派"对"女权派"的质疑.宋少鹏.妇女研究论丛.2014,56-65.
集体主义时期工矿企业里的家属工作和家属劳动.宋少鹏.学海.2013,78-88.
从彰显到消失:集体主义时期的家庭劳动(1949-1966).宋少鹏.江苏社会科学.2012,116-125.
能动的主体和刚性的制度:路在何方?--《打工女孩》和《中国女工》的不同出路.宋少鹏.开放时代.2013,217-222.
赋予五四运动以社会性别:女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宋少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