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治的构建与当代中国民主的起源
外文标题:The Democracy Construction in Base Areas during Resistance War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Chinese Democracy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董佳[1]
机构:[1][董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2015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期:3
页码范围:53-65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语言:中文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民主形式的中国化;现代国家建设
摘要:抗战爆发后边区民主政治的发展前后经历两个阶段。从苏维埃式的"阶级民主"变为参议会式"议会民主",再由"议会民主"过渡到人民代表会议式的"人民民主"。在此过程中,中共通过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建构,既实现了理论创新,也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赢得社会民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中共对边区的治理和民生的改善,以及党领导下"一元化"实体民主与"党派协商"观念民主的运用,使中共的革命行为与现代民主有机融合。这不仅意味着国民党在内战开始前的"先天下之亡而亡",更为中共破解民国以来的民主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并为未来中国现代国家的民主建政打开了一个通道。
作者其他论文
民国时期的宁苏纠纷与省界调整(1927-1936).董佳.安徽史学.2015,79-88.
民国政治与城市规划的地方互动:南京"中央政治区"选址的变更进程.董佳;刘素林.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29(4),149-158.
名作家沈从文为何搁笔转行.董佳.北京观察.2014,72-75.
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首都计划》--一个民国首都的规划与政治.董佳.城市规划.2012,36(8),14-19.
政治视域下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1927-1937).董佳.学海.2013,19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