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科学传播的框架: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功能的再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5

文献详情
科学传播的框架: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功能的再思考
外文标题:The Framework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Rethinking of the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刘向兵[1]陈姚[2]
机构:[1][陈姚]中国人民大学.
[2][刘向兵]中国人民大学.

年:2015
期刊名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卷:214
期:10
页码范围:3-9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11G1192015100001)
语言:中文
ISSN:1672-4038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jjyxzxyxb201510001.aspx
关键词:科学传播;大学功能;应用技术型大学
摘要:通过引入科学传播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从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两个路径总结归纳了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应用逻辑,凸显其与传统大学功能的区别性特征,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了其社会价值和发展意义,以及科学传播研究的对象是如何把科学共同体的"私人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通过对科学传播过程的细致梳理和视角切入,发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能够实现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应用技能型创新人才,以及建构现代性社区建构、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实现社会公正和谐等重要意义.从而证实了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学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制度创新,且从功能性角度上来说是对传统大学功能的一种深化和发扬,也是科学界和教育界对科学传播及高等教育科学规律的认知达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作者其他论文



凝心聚力共谱和谐发展篇章--中国人民大学新年报告会制度的实践与思考.刘向兵;孙华玲;何加纯.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36-37.
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1950-1957年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与贡献.吴惠凡;刘向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6),143-151.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时期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刘向兵;梁敬芝;万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6),130-13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梁敬芝;刘向兵;付春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6),136-143.
以自生能力理论审视高校对口支援.刘向兵;伍聪;曾丙健.中国高教研究.2014,64-67.

相关话题/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 传播 社会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