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贡赎人让金"看儒家的道德,伦理,法律关系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刘增光[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 北京 100872
年:2014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期:4
页码范围:75-81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语言:中文
ISSN:1003-854X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hlt201404015.aspx
DOI:10.3969/j.issn.1003-854X.2014.04.015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明代孝经诠释的转折与演进”; 复旦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无执与崇礼杨起元与晚明思想界研究”(20520132090)资助。
摘要:“子贡赎人让金”的故事并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礼记》诸书,但是却辗转收录于《吕氏春秋·察微》、《淮南子·齐俗训》、《说苑·政理》等诸篇之中。这表明,这一故事在先秦至汉代这段时期内流传相当广泛,颇受当时人的关注。揣测其因,一方面是这个故事很可能涉及到孔子之遗言和道德教训--孔子对子贡之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子贡赎人让金”与“子路拯溺受牛”的故事一并出现,作为截然相反的两个事例,孔子予以了相应的评价,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备载其中,共同组成了一个让后世人取法的实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孔子对子贡行为的评判多少与人之“常情”有些相悖。子贡赎人而不取金的行为在通常看来本是道德高尚之表现,为何会遭孔子批评?而子路拯溺受牛,在通常看来是不廉洁的表现,却受到了孔子的赞许?从这两件事孔子的评论中反映出在为政化俗的领域道德与政治的平衡和沟通问题。具体说来,即是儒家如何考量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或曰个人美德与社会整体福祉的关系。另外,在前一故事中,子贡之行为实则违背了“鲁国之法”,透过孔子的评论,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对于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处理态度①,即以道德 ...More
“子贡赎人让金”的故事并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礼记》诸书,但是却辗转收录于《吕氏春秋·察微》、《淮南子·齐俗训》、《说苑·政理》等诸篇之中。这表明,这一故事在先秦至汉代这段时期内流传相当广泛,颇受当时人的关注。揣测其因,一方面是这个故事很可能涉及到孔子之遗言和道德教训--孔子对子贡之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子贡赎人让金”与“子路拯溺受牛”的故事一并出现,作为截然相反的两个事例,孔子予以了相应的评价,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备载其中,共同组成了一个让后世人取法的实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孔子对子贡行为的评判多少与人之“常情”有些相悖。子贡赎人而不取金的行为在通常看来本是道德高尚之表现,为何会遭孔子批评?而子路拯溺受牛,在通常看来是不廉洁的表现,却受到了孔子的赞许?从这两件事孔子的评论中反映出在为政化俗的领域道德与政治的平衡和沟通问题。具体说来,即是儒家如何考量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或曰个人美德与社会整体福祉的关系。另外,在前一故事中,子贡之行为实则违背了“鲁国之法”,透过孔子的评论,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对于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处理态度①,即以道德统领法律,但并不全然废弃刑法。故事虽小,但却五光十色地反映出了儒家思想中道德、法律、政治之复杂关系。本文认为,这一故事虽并未见载于先秦儒家的主要典籍中,而是首先载于秦汉之际的杂家著述中,但这一故事必当归为儒家性质,并将在与法家、名家的对比分析中,揭示这一故事的儒家性。 ...Hide
作者其他论文
为善何以难?--宋明理学中的"道德意志"问题及其他.刘增光.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2),21-27.
通向乌托邦之路--评马尔库塞的审美"大拒绝"策略.刘增光.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271-274.
后期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的 "意向性"理论的相通之处.刘增光;李鹏毅.社会科学论坛.2008,10-13.
先秦儒法"信"观念比较.刘增光.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2010,268-272.
晚明阳明学士人的"明太祖情结"及其思想意涵*--以杨复所,管东溟为中心.刘增光.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