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象化的运思——《文心雕龙·神思》篇之哲学解读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林光华[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年:2014
期刊名称: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期:01
页码范围:1-17
增刊:正刊
所属部门:国学院
语言:中文
关键词:神思;意象;时间;非对象化
摘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文心雕龙·神思》篇,指出神思之"神"根源于天地自然之"道"。神思是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此过程主要包括"与道接通"、"感物生情"与"窥意取象"这三个方面。其中,"意象"的形成最为重要。诗人在构筑"意象"的过程中调动起来的是内时间意识,而不只是在物理的时间意识中活动,这是想象力的源头。诗人在这一过程中所取的"象"是介于有形、无形之间的特殊符号。这一特殊的创作方式可以概括为"非对象化运思"。
作者其他论文
由"道"而"理":从《解老》看韩非子与老子之异同.林光华.人文杂志.2014,1-8.
庄子真的反对儒家仁义吗?--兼驳李蹊《广废庄论》.林光华.人文杂志.2012,24-32.
论《米蒂亚》的时间结构与爱欲主题--从现象学的进路看.林光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4),62-66.
老子仁观的四个层面及其反思.林光华.中原文化研究.2013,1(3),45-52.
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的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赵雨霖;林光华.国际贸易问题.2008,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