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论后殖民民族主义认同话语及其起源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5

文献详情
论后殖民民族主义认同话语及其起源
外文标题:On Discourse of Postcolonial Nationalist Identity and Its Origin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罗如春[1]傅小凤[2]
机构:[1](1972- )男四川巴中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北京 100732)
[2](1988- )女湖南桃江人湘潭大学文艺学2011级研究生(湘潭 411105).

年:2014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1
页码范围:140-143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新闻学院
语言:中文
基金: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研究”(12YBA30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殖民理论下的身份认同话语研究”(12BZW0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研究”(2012M520527)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后殖民#民族主义#建构性#postcolonial#nationalism#constructive
摘要:典型后殖民理论主张文化的杂交与融合,常常批判与解构民族主义的本质认同;而非典型的后殖民理论则较多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倡导坚持民族身份认同话语的重要性。本·安德森的“想象的共通体”理论对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影响深刻,他对于本质主义化的民族认同的深刻揭露,为后殖民的民族身份认同话语奠定了基础,典型后殖民理论不过是在逻辑上更进一步将民族认同想象的建构性解构化而已。而且本·安德森的对于民族主义的谱系梳理强调了与殖民主义的相互关系,这也为后世的典型和非典型的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作者其他论文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何处寻?.邓春梅;罗如春.中国图书评论.2007,37-45.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三题.罗如春.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2007,290-301.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批判主义”迷误.罗如春.文艺争鸣.2007,38-47.
论本雅明的灵韵观.罗如春.求索.2006,130-131.
殖民主体与他者身份——主奴辩证法的嬗变.罗如春.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4-108.

相关话题/民族 基金 马克思主义 中文 湘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