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1950-1957年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与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4

文献详情
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1950-1957年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与贡献
外文标题:Soviet Experts and the Discipline Statu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Practice and Contribution of Soviet Experts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from 1950 to 1957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吴惠凡[1]刘向兵[2]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2

年:2013
期刊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卷:27
期:6
页码范围:143-151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11Z0182013060019)
所属部门:教育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0-5420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rmdxxb201306018.aspx
人气指数:21
浏览次数:21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管理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
关键词:苏联专家;苏联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
摘要:从1950年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到1957年最后一批专家离开,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及学科地位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模式,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到科学研究,几乎都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在1954年召开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经验讨论会”上,高等教育部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学习苏联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号召全国其他高校向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由此确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财经、政法、马列主义哲学等领域的学科地位.
作者其他论文



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人民网"意见表达与整合研究.涂光晋;吴惠凡.现代传播.2012,34(1),23-29.
凝心聚力共谱和谐发展篇章--中国人民大学新年报告会制度的实践与思考.刘向兵;孙华玲;何加纯.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36-37.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时期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意义.刘向兵;梁敬芝;万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6),130-13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梁敬芝;刘向兵;付春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4(6),136-143.
以自生能力理论审视高校对口支援.刘向兵;伍聪;曾丙健.中国高教研究.2014,64-67.

相关话题/中国人民大学 学科 北京 教育学院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