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经典诠释及其意义:以利安当《天儒印》为例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吴莉苇[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
年:2013
期刊名称:比较经学
期:02
页码范围:91-121
增刊:增刊
语言:中文
关键词:《天儒印》;中西文化交流;经典诠释;传教士
摘要:传统的文化交流观念通常期待外来文化能够在本文化的学统之下理解本文化及相关经典,并惯于以外来者理解了多少、正解了多少、曲解了多少作为判断外来者之文化态度、交流策略、学习能力的标准。这样的观察视角往往会忽略或轻视文化交流或文化撞击中产生的一些新事物的价值。其实,产生新事物乃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功能和重要议题。在讲求"跨越"和"多元"的今天,有必要正视或重新定位那些(以传统为模型而衡量之)看似不经或不准确的事物,并以此为契机思考:经典或传统的时代性价值该如何呈现?经典或传统的再生空间该如何构筑?利安当的《天儒印》竭力用天主教的一神论、道德观、礼仪含义及人类由来说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
作者其他论文
关于景教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反思.吴莉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106.
从利玛窦和艾儒略的传教策略看晚明基督宗教与儒学对话机制的缺失.吴莉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71.
18世纪欧人眼里的清朝国家性质--从《中华帝国全志》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描述谈起.吴莉苇.清史研究.2007,28-38.
中国人的两只眼--从欧洲人将波斯谚语转化为中国传说看文化误读.吴莉苇.世界历史.2011,58-66.
17世纪欧洲流传的与耶稣会士相关之中国地图叙论.吴莉苇.“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33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