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重思明清中国的诉讼与社会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尤陈俊[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
年:2012
期刊名称:中外法学
卷:24
期:4
页码范围:815-834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法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2-4875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wfx201204009.aspx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基金: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健讼社会的法文化研究”(批号:11CFX009)阶段性成果之一.感谢夫马进教授、熊远报教授、张群博士、王志强教授、王沛副教授的资料帮助和黄宗智教授、邱澎生副研究员、阿风研究员、侯猛副教授、陈柏峰副教授的修改建议.当然,一如既往,文责自负
关键词:厌讼;健讼;词状;积案;诉讼社会
摘要:利用多种类型的不同史料所作的综合分析显示,明清以来的很多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词讼数量激增而非民众普遍“厌讼”的社会景象。而在诸种史料之中,那些关于地方衙门所收词状数量的记载,既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诉讼实况有所帮助,也容易产生一些误导性的影响。其关键在于,衙门所收词状的总数,并不能被直接等同于讼案的实数,因为这些词状之中,有大量是属于针对某一相同案件的催呈或投词。重思明清时期的诉讼文化,不仅需要对明清衙门所实际面临的词讼压力谨慎估量,还应该对明清官方所常用的“细故”、“鼠雀细事”等称谓的微妙意涵,以及健讼之风的区域性差异加以关注。片面坚持“厌讼”旧论固然会使我们错失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但如果对一些相关史料不加仔细辨析便转而径自强调“健讼”新说,也容易堕入矫枉过正的陷阱。
作者其他论文
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从《秋菊打官司》的角色隐喻切入.尤陈俊.学习与探索.2013,73-80.
尸体危险的法外生成--以当代中国的藉尸抗争事例为中心的分析.尤陈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146-160.
作为法制实施之基础的国家认证能力--来自秦汉时期的一个例证.尤陈俊.中国图书评论.2013,28-31.
“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的比较研究.尤陈俊.法商研究.2013,147-154.
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从财政制约的角度切入.尤陈俊.法商研究.2012,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