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
外文标题:Translation of Byron and the Literary Intentions of the Translato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李公文[1]
机构:[1]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
[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年:2010
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卷:36
期:2
页码范围:149-153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CSSCI(51Z0662010020029)
所属部门:文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673-9841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nsfdxxb-rwsh201002029.aspx
DOI:10.3969/j.issn.1673-9841.2010.02.029
关键词:清末 拜伦 翻译文学 文学想象
摘要: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作者其他论文
影视文学的"延迟修复"--以电视剧《岁月》的改编为例.刘芳坤;罗文军.理论与创作.2011,79-81.
成都内外--对四川第三代诗歌传播的社会学考察.罗文军.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11-18.
现代性预案:一种当代文学史的阐释空间——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刘芳坤;罗文军.社会科学辑刊.2011,244-246.
从西昌到成都——对第三代诗歌杂志《非非》生产的社会学考察.罗文军.当代作家评论.2011,143-152.
“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屠毅力;罗文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