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定义"城市中心"的新方法--以上海为例
文献类型:会议
作者:秦波[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北京 100872
年:2009
会议名称:2009 第八届ESRI中国用户大会
会议论文集:2009 第八届ESRI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
页码范围:83-92
会议地点:北京
会议开始日期:2009-10-20
语言:中文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生产者服务业;城市中心;上海
摘要:自1970年以来,城市内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因为研究发现,生产者服务业空间格局的调整是“新郊区化”和多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然而,对中国城市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方法和数据的限制.基于GIS和空间统计(Moran'sI),提出定义“城市中心”的新方法.通过对来自上海工商局的公司名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生产者服务业公司高度集聚在上海中心区,同时形成两个中心:外滩CBD和南京西路,国内公司倾向集聚于外滩CBD而海外公司倾向集聚在南京西路.这种双中心的格局和西方城市所发现的“绝对分散”和“多中心”格局都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空间重构的特殊性.理论上,提出一种更加客观的方法来定义城市“中心”,同时也揭示全球化对于城市内部空间的影响.
作者其他论文
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演进发展:基于深圳盐田案例的回顾.秦波;苗芬芬.城市发展研究.2015,22(3),58-62,79.
论城镇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张延吉;陈祺超;秦波.经济问题探索.2015,82-89.
社区空间形态类型与居民碳排放--基于北京的问卷调查.秦波;田卉.城市发展研究.2014,21(6),15-20.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以消除传染病威胁为例.秦波;焦永利.规划师.2011,27(6),105-109.
城市形态对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社区的案例研究.秦波;邵然.城市规划.2012,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