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是发展方向,散在为存在形态--论经济犯罪立法模式之抉择
文献类型:会议
作者:肖中华[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年:2009
会议名称:“社会变迁、刑法发展与立法模式变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
页码范围:121-126
会议地点:北京
语言:中文
关键词:经济犯罪 立法模式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摘要:经济犯罪立法模式之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我国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犯罪发展态势和刑事立法内容的特点密不可分。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相对贫乏单调、经济活跃程度不大,可能针对经济制度进行法益侵害的行为无论是在类型或量的层面上都没有明显的值得人们重视的特点,因而反映在1979年刑法典中,经济犯罪的数量不多,也没有必要就经济犯罪的立法模式进行思考和研究。但是,1979年刑法典施行伊始,我国就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前所未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客观上给经济犯罪的滋生、繁衍和扩张提供了条件。
作者其他论文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根基.肖中华;李耀杰.法治研究.2014,40-47.
科研人员假借他人名义套取课题经费的行为性质辨析.郎雨竹;肖中华.中国检察官.2014,65-68.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相关制度比较.肖中华;李耀杰.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23(2),111-123.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适用.肖中华.法治研究.2014,97-108.
科研人员不当套取国家科研经费不应认定为贪污罪.肖中华.法治研究.201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