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语言与视觉建构——以罗兰·巴尔特的“词与物”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6-30

文献详情
语言与视觉建构——以罗兰·巴尔特的“词与物”为例
外文标题:Language and Visual Construction: Word and Thing in Roland Barthes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耿幼壮[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年:2009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期:3
页码范围:116-123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11I0202009030013)
所属部门:文学院
语言:中文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关键词:词与物;罗兰·巴尔特;语言
摘要:从巴尔特一篇分析16世纪画家阿奇姆博多作品的短文入手,意在探讨巴尔特本人关于"词与物"的思想;同时,与福柯那更为人知的著作《词与物》一起,本文试图将巴尔特的相关论述放置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加以考虑。这不仅包括阿波利奈尔和庞德的诗歌创作,也包括马松、通布利、马格利特和徐冰等的绘画作品。借用德里达谈论庞德的话来说,所有这些创作和思想都只有放在西方对于语言的重新认识这一框架之内,才会显露出全部的历史意义。
作者其他论文



文学的沉默——论布朗肖的文学思想.耿幼壮.外国文学研究.2014,36(5),73-80.
永远的神话--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批评,阐释与接受.耿幼壮.外国文学研究.2006,28(5),158-166.
奥古斯丁的"自画像"--作为文学自传的《忏悔录》.耿幼壮.外国文学评论.2007,82-91.
图像,肖像,以及意义显现--让-吕克·南希的意义世界.耿幼壮.文艺研究.2007,115-126.
如何面对绘画--以德勒兹论培根为例.耿幼壮.文艺研究.2006,116-124.

相关话题/语言 文学 文艺 文学院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