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6-30

文献详情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外文标题: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ogic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Rural China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周立[1]周向阳[2]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年:2009
期刊名称:经济学家
期:8
页码范围:22-30
增刊:正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51F0082009080004)
所属部门: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语言:中文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基金: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JY063)、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课题(BJXNCJD2009-01-09)、教育部哲学社会升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7JZD0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7&ZD048)、国家985工程二期“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6XNZD010)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体系#行政抽取机制#金融政策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并演化。其形成与演化的逻辑,与政府主导的基本体制背景和资金由缺转余的基本经济背景有关。1996年之前,资金的短缺,使得政府的金融控制,主要着力于动员资本。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扮演着储蓄动员机器的角色,以获取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短缺要素——资本。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金融分割以及正式、非正式农村金融体系水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行政抽取机制的存在,使得“资金离农”和“机构离农”成为必然。1996年后,资金供求形势逆转,由短缺走向过剩,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悖论,使得各种类型意图支农的政策安排相继出现,一个垂直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伸展,凸显了城乡间、工农间产业利润率的巨大差异,农村经济的固有特征,也不利于其留住和利用资金。相对于城市,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反而在趋于恶化。由此,金融机构的政策响应,往往是以“口号支农”,代替了“行动支农”。认识市场逻辑的存在,有利于认识农村融资难题的形成;跳出市场逻辑,才有可能考虑从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着手,真正缓解农村的金融约束。
作者其他论文



我国城乡统筹水平发展趋势的实证研究.李宾;周向阳.统计与决策.2014,170-173.
资金互助社这十年-基于吉林四平资金互助社的调查.周立;李萌.银行家.2014,98-101.
由金融排斥走向金融普惠.周立.中国农村金融.2014,29-30.
结构洞,信任半径和控制半径--江苏,山东两地资金互助合作社调查.申正茂;周立.银行家.2014,112-115.
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的融资创新.谢勇模;周立.银行家.2015,111-113.

相关话题/农村 金融 逻辑 政策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