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论国家对外传播的通道及其利用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6-30

文献详情
论国家对外传播的通道及其利用
外文标题:On the Channel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a Nation State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刘小燕[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年:2009
期刊名称:国际新闻界
期:3
页码范围:41-47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11G0592009030009)
所属部门:新闻学院
语言:中文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关键词:国家对外传播;官方通道;民间通道
摘要:国家对外传播的通道包括官方外交通道和非官方外交通道。非官方外交通道又包括公众外交通道和民间外交通道。本文在论述上述几种传播通道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奥运风波"中的中西舆论对决——西方国家打出几张牌(官方通道的"政府牌"、"国会牌";民间通道的"媒体牌"、"智库牌"、"NGO牌"、"民意牌");而中国只有一张"政府牌"——这一案例,分析了中西方国家对外传播通道利用的优劣。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拥有最多的传播渠道",那么,它对"如何解释问题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亦即,有效的国家对外传播,应置于多渠道传输框架之下,即由政府(及议会)、政党和多元化的民间团体(智库、NGO、新闻媒体)共同担当传播通道。
作者其他论文



"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中共党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霍仟;刘小燕.新闻前哨.2014,84-85.
论政府传播的客体--"利益相关者"视角.刘小燕;崔远航.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4),128-134.
社交媒体在社会事件中的"动议"释放.刘小燕.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6),133-140.
政治传播中微博动员的作用机理.刘小燕;赵鸿燕.山东社会科学.2013,114-117.
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研究.刘小燕;崔远航.新闻大学.2013,105-112.

相关话题/传播 政府 外交 新闻 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