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社会看孩子--"人性善"养成的社会意义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沙莲香[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
年:2008
期刊名称:当代青年研究
期:6
页码范围:1-5
增刊:增刊
语言:中文
ISSN:1006-1789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dqnyj200806001.aspx
DOI:10.3969/j.issn.1006-1789.2008.06.001
关键词:人性善 人性恶 可为 不可为
摘要:本文表达两个想法,一个想法是,吾辈大人对于晚辈中以15-25岁为基础年龄段的两代人,要给予理解,还"自由"与"信任"于他们的"天性",这样反而有利于他们成熟,由此,我使用"孩子社会"概念,以示他们应当有自己的社会空间,而"人性善"是孩子养成教育的基础并伴随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另一个想法是,吾辈大人社会以前对"人性善"命题有认知盲点,本文花费些微笔墨为"人本善"论证,表明"不忍人"之心和"不忍心"之政是孟子留下的文化资源,当代代传承.时值"汶川地震",我们体证了"人性善".[1]
作者其他论文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的理论核心和研究思路.沙莲香.北京社会科学.2010,4-7.
见证与诠释:中国民族性变迁30年--沙莲香教授访谈录.沙莲香;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5-17.
社会心理变化中的负现象析--民族性变迁研究.沙莲香.河南社会科学.2008,21-24.
耻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沙莲香.道德与文明.2008,24-26.
"中庸"的中心功能在"最佳选择"--中国民族性变迁研究笔记.沙莲香.河北学刊.2008,28(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