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中的宗教文化调适--以"芦草洼"吊庄移民为例
文献类型:会议
作者:马伟华[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
[2]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
年:2007
会议名称:2007年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2007年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码范围:497-504
会议地点:北京
会议开始日期:2007-06-30
所属部门:社会与人口学院
语言:中文
关键词:生态移民;宗教文化调适;教派格局;回族群众
摘要:吊庄移民,是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居住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一部分由于环境恶劣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群众,集中搬迁到黄河灌区能够得到便利灌溉的地方(土地由政府划拨),由“迁出县”负责土地开发、分配等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等移民区建设初具规模、移民生活较为稳定之后,再将移民区整体移交所在地管理。本文从这些吊庄移民点中选取了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吊庄移民点—银川市管辖的“芦草洼”吊庄(兴泾镇)作为个案,讨论了该吊庄移民群众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调适状况。
作者其他论文
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相关概念辨析--兼谈学术流派与国家传统的关系.张丽梅;胡鸿保.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8-132.
从香港小姐到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读《黄淑娉评传》.胡鸿保.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1-3.
看"礼乐",悟传承--《清前期宫廷礼乐研究》读后.胡鸿保.满语研究.2014,141-144.
试述民俗内涵的流变.马伟华;胡鸿保.广西民族研究.2006,96-100.
碧海丹心--读《粤海虞衡(卅)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有感.黄娟;胡鸿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