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犯罪的成因及控制
文献类型:会议
作者:Neal Shover[1]
机构:[1]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S.A.
[2]美国田纳西大学社会学系
[3]Department of Sociology Iowa State University U.S.A.
[4]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社会学系
[5]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年:2007
会议名称: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犯罪问题国际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犯罪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页码范围:411-455
会议地点:北京
会议开始日期:2007-08-25
所属部门:法学院
语言:中文
关键词:金融犯罪;司法解释;激励机制;理性选择理论
摘要: 本文采用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组织架构来解释金融犯罪的变化率,个体罪犯的决策过程以及可能的用以遏制这类犯罪上升趋势的措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持续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变革加剧了对白领的金融诱惑,但是有力的监管机制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这就造成了金融犯罪机会急剧增加,随之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倾向于或容易受诱惑去利用这些机会。和其他类型的白领犯罪一样,金融犯罪实施者比街头罪犯有更谨慎细致的谋划,并且更加注重保持公众形象。业绩压力,监管不力以及相应社会和组织条件等借口营造了金融违法不一定会受罚,甚至可能是被允许的理念,为金融犯罪实施提供了条件,有组织的修饰的办法则为金融犯罪提供了合法性的外衣,使其放心地做出这种选择。要遏制住金融犯罪的上升趋势,就需要更多地适用某些处罚以及更多公民提起诉讼。后者或许是前者的先决条件。有效的激励和促进自律的措施当然不能排除,而且切实需要国家强制执行诉讼。
作者其他论文
游走于社会夹缝之中--明代山人的干谒诗.杨洁;崔丽娜.兰台世界.2015,6-7.
马尔克斯档案落户德州大学的分析及启示.杨洁;黄霄羽.北京档案.2015,31-33.
穿越窄门--"祭"《云南记》与雷平阳.杨洁.山花.2011,103-107.
酷儿理论探析.杨洁.河北学刊.2007,27(1),251-254.
人格与脑内神经化学物质: 一项磁共振氢谱的初步研究.徐世勇;彭聃龄;金真,等.科学通报.2005,50(18),1967-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