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元春指出,人民大学近年来一直关注创新驱动,并积极对新文科的发展做出全面部署。科技进步对于社会组织、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规律都将产生巨大影响,需要在文理交融上做战略性的布局。中关村示范区在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发展一枝独秀。人民大学和中关村管委会加强合作,有利于人民大学做好数字经济、智能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以为中关村管委会提供智力支持,把中关村的先进发展经验在学理上进行梳理,使“中关村模式”在理论层面有所突破。

翁啟文表示,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中关村一直是国家科技改革的试验田。中关村汇集了中国最聪明的人、最聪明的钱和最前沿的技术,对北京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持续作出贡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形势下,中国要找到创新引领的道路,北京要在减量发展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中关村在这一历史维度中应承担重要使命。他希望和人民大学加强合作,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推进中关村的发展。

刘守英介绍了经济学院目前在数字经济领域进行的基础研究。他认为,对于技术变化和制度变化的关系以及数字经济对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带来的影响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进行研究。他指出,对数字经济的管制不应过早和过于严格。

冯仕政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谈了数字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认为,算法深刻改变了人类思维的感知模式以及人与人的关联方式,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革。

胡百精认为,科技发展需要结合价值愿景和人文关怀,从事重大基础研发工作应当有理想主义和创新精神。他还建议中关村在产业创新、公共决策和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应重视公共平台建设。

杨东表示,区块链可以服务于创新创业、医疗、教育、民生、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人民大学在区块链的经济、法律、社会等层面的场景应用都具备很强的研究优势。他介绍了人民大学在区块链研究方面的进展,建议和中关村管委会加强研究合作。

张杰指出,区块链技术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目前对区块链的创新关注度不够。他认为中关村应当率先把区块链大数据优势运用到产学研一体以及区域创新一体化中。

李文钊表示,高新技术创新需要结合政府治理模式和政策体系进行规划,应当创造政府的界面和政策的界面来适应数字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发展。有边界的政府管理和无边界的技术开创可以实现共同合作、演化和成长。

马勇指出,要把技术提升重点放在基础人才的培养方面,当前对于顶尖人才的吸引政策也还需要突破。此外,需要注意“独角兽”企业带来的大量信息不对称,避免潜在风险爆发后引发的蝴蝶效应。

谢波峰介绍了目前区块链在财政和税务领域的应用。他认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基础的互动要找到结合点。

梁海伦认为,营商环境需要持续得到优化,政策评价应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设计一些突破性条款。

会议在热烈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