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一早,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一行来到医院,看望正在进行捐献的罗家棋。杜鹏向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海淀区红十字会有关同志详细了解了罗家棋同学的捐献情况,代表学校向他表示诚挚的关心和慰问,对他捐献造血干细胞、为挽救他人生命的大爱之举和奉献精神给予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商学院有关负责同志一同看望。

罗家棋是商学院2016级贸易经济(国际商务方向)专业本科生,同时也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期间,他曾担任班长、热心班级事务;在入学伊始就加入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热衷各类公益活动。三年来,他积极参与支教、社会关怀、环保等志愿服务,并累计献血三次。就是在献血时,他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注:中华骨髓库,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规范开展志愿捐献者的宣传、组织、动员、HLA(白细胞抗原)分型,为患者检索配型相合的捐献者及移植相关服务等。)

今年七月中旬,北京市红十字会打来电话,通知他某位血液病患者的血液恰好与他匹配。喜悦感、自豪感和责任感随之袭来,他意识到,有一名患者的生命正牢牢系在他的身上。一开始罗家棋与家人都不太清楚捐献的流程,他便查阅了许多资料,去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准备需要、过程和机制。8月,罗家棋的高分化验显示与患者相合。9月16日,体检正常,迎来等待期。据罗家棋了解,患者的情况很不稳定,医生也无法确定何时捐献较为合适。他在捐献的前一周才接到消息,确定本周住院注射动员剂并采集造血干细胞。
志愿的价值,生命的重量
“之前,我在新闻报道和影视资料中看到,许多血液病患者因为缺乏合适的供源,只能在痛苦与绝望中死去。捐献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对正常人来说没有什么很大的持续影响,但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却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我觉得个人暂时的疼痛和不方便,与生命的重量相比较,是很微不足道的。”罗家棋讲道:“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们相关;作为社会人,我们是怎么样,社会就是怎么样的。捐献造血干细胞也是我们履行自己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这是我选择加入骨髓库,选择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原因。”家人也表示尊重他的选择,这更加坚定了罗家棋捐赠的意愿。

平常,罗家棋也对志愿有着自己的理解和高涨的热情。他说道:“做志愿可以让自己的空闲时间变得有价值,做志愿也是社会的润滑剂。它是受助者导向的活动,它的意义不能用你付出了多少、贡献了多少来评价,而是要用受助者真正获得了多少所需的帮助和服务来衡量。”在他眼里,志愿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可以随时随地帮助他人。他举例说,校园里的许多老人,有时他们过马路时佝偻着腰,走得很慢,就可以在必要时搀扶一下,或是帮忙看一下路上的车辆,防止误伤老人。
造血干细胞——救命不易
在中国,每10万人中就有4-6人患有一种恶性疾病——白血病,且儿童居多,其死亡率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不幸。对于白血病患者而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的最有效方法。然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在于白细胞抗原匹配,但匹配的概率却极低,往往有的患者在上千万个志愿捐献者中也找不到匹配的。因此,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加入,对骨髓库来说至关重要;匹配成功,也是极大的幸运和缘分。
资料来源:中华骨髓库官网,《捐献造血干细胞须知》(科学普及出版社),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