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生命的接力,两个热血延续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
盛夏 | 哲学院2016级本科生 宋书准
2017年11月,正读大二的宋书准参加了学校“生命之光&生命之翼”献血活动,由于身体原因没有献血成功,活动上,在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拯救他人生命时,他毅然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一年后,宋书准接到北京红十字会的电话,有患者与他初步配型成功,需要接受进一步的高分辨检测。
“整个过程都有工作人员和我联系,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回答。”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沟通后,宋书准熟悉了捐献过程。因为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父母不免有些担心,宋书准找来相关的权威文章发给他们,“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后,确认科学、健康,还能帮助他人,父母很支持我去做这件事。”父母的支持更加坚定了宋书准捐献的决心。
2019年4月,高分辨检测结果显示匹配后,宋书准确认了捐献意愿。7月,捐献准备工作正式开始。连续四天里,宋书准每天前往空军总医院注射动员剂。
7月18日,提取造血干细胞专用的针头插入静脉那一刻,长达四个小时的抽血过程由此开始,期间宋书准脸上始终绽放着笑容。“捐献对象是一位53岁的叔叔,和我父亲年纪相仿。”一场捐献将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联系在一起,年轻的热血得到传递,生命由此充满意义。
这是我国第8622例、北京市第3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也是第五例人大在校生造血干细胞捐献。
初秋 | 哲学院2017级本科生 丁猛
“接到电话时我很惊喜,几率这么的情况下能配型成功,我感到非常幸运。”10月14日,丁猛将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了一位白血病患者。
这是我国第8969例,北京市第36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也是第六例人大在校生造血干细胞捐献。
丁猛第一次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在小学学习的一篇科普文章里,从此爱的种子在这个男孩的心里生根发芽。来到人大后,丁猛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生命之光&生命之翼”献血活动,看到旁边还有个选项“是否愿意让自己的血样进入中华骨髓库”,他不假思索勾选了“同意”。“我只用勾选一个选项,加入中华骨髓库,说不定就能让有需要的人、符合配型的人得到救治,给他人带来希望。”
从7月初接到电话被告知匹配成功,到回北京做进一步的检查和体检,真正完成自己的小小心愿,这段历程对丁猛而言是善心的坚持,对受援者便意味着新生。
2006年9月19日,就读于文学院的刘幸同学用11天时间完成紧急捐献,为人大在校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2010年4月9日,公共管理学院王树光同学传递生命的火把,为一名年轻的河南女孩带去了生的希望。如今身在工作岗位的他,仍然习惯用公益行动来传播爱的种子。
今年“生命之光”无偿献血暨“生命之翼”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将于2019年11月10日在学生活动中心东厅举行,期待校内师生用一颗炽热的爱心,来感受另一颗心跳,用青春的热血重燃生命的火焰,延续人大人的真诚善意,见证更多的生命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