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北京市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基地处处长刘军等出席活动。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党总支书记高燕燕、相关领域专家****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课题组全体成员等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李树旺主持。

冯惠玲介绍了人文北京研究基地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2018北京周期冰雪文化节的活动概况。她表示,做好奥运会遗产工作,不仅能够响应国际奥委会压缩成本、节办奥运的主张,又能够实现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人类、国家和主办城市的价值收益最大化。2022冬奥会作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全程实践,对于探讨奥运遗产的新内涵和奥运遗产保护路径具有重大价值,也将为城市发展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刘军回顾了人文北京研究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他表示,基地自成立以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决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本课题的获批成功再次彰显了基地人员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相信在北京加快“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过程中,人文北京研究基地也将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杜鹏以“冬奥会对残疾人事业总体影响研究”为题作论坛主题报告。报告聚焦残疾人观念、公共服务能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残疾人冰雪运动四个维度考察北京冬残奥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影响。杜鹏认为,冬残奥会的举办一方面推动残疾人对奥运会的参与,另一方面有利于引起社会对残疾人特殊群体的关注,体现出很多积极价值。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处处长刘兴华详细介绍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规划”。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孙葆丽以“温哥华冬奥会‘创造遗产’理念探析”为题,分享了温哥华奥运会举办过程中的“创造遗产”理念设想和Legacies Now组织在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温哥华的成功经验对于做好奥运遗产的继承与保护工作有启发和借鉴价值。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部主任、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筹建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子朴发表了“北京2022奥运会的历史价值与遗产传承”的主题汇报,他认为做好2022冬奥会遗产工作,首先要办好本届奥运会,其次要深挖民族体育遗产,最后还应当办好奥林匹克教育。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回顾和反思了早年关于“奥运影响”的研究,提出在奥运影响研究中“如何剥离奥运和非奥运的影响”构成研究方法上一大挑战。清华大学体育部助理教授胡孝乾结合“国际奥委会‘奥运遗产战略路线图’”作了关于“奥运遗产治理研究”报告,建议从尽早成立遗产组织、增加奥运遗产组织的国际能见度和增强本地性三方面做出努力。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拥军作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课题开题报告,阐释了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就具体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探讨。杭州市亚组委发展管理处负责人张国华介绍了杭州市的亚运会理念和规划进展状况;北京市档案局法规处副处长、研究馆员马秋影代表“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课题组介绍2008年奥运会相关档案保存情况。
北京奥运会城市发展促进会办公室副主任李井宏在总结致辞中表示,期待与大家在北京建设典范“双奥城市”、推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人民大科研处副处长关晓斌表示,相信在强大的研究团队、技术手段等各方支持下,遗产保护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上一定能够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