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伊始,曾湘泉对此次会议致辞。他对与会新老嘉宾表达由衷感谢和热烈欢迎,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召开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简要概述了本次会议中新增的有关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报告,希望此次在特殊时期召开的会议,能为大家提供切实帮助。

在主题报告阶段,耿林作了题为《2020年第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大数据》的主题报告。报告首先对2020年第一季度的总体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随后进一步就不同行业及职业、不同区域及城市、不同企业规模和不同企业性质的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圆才人力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稼就《苏州工业园区2020年一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作了介绍,报告主要从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指数,一季度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情况特点以及二季度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情况预测三方面展开。

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助理教授毛宇飞报告了《疫情冲击下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望与求职经历分析》。该报告围绕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分析、网络调查样本介绍、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望分析、求职经历分析以及疫情冲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五大方面展开。本报告在招聘网络大数据应届生身份识别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调查数据,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第一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尹建堃、蔡颖、吴珊等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和分析。
智联招聘集团公关执行总监王一新分享了企业复工复产的一系列数据。从1月份到3月底的整体在线招聘职位的走势来看,数据整体趋势呈“V”字型,在2月份是最低点,3月份基本恢复到与1月相持平的总体需求水平。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求职者的信心随之回升,简历投递量递增。在对白领的调查中显示,相较以往其对自身的职场发展遇阻而言,今年的宏观形势对职场人的信心造成的影响最大。
阿里研究院研究员徐飞介绍了关于疫情期间共享员工的相关情况。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到店的就餐数量明显锐减,但对生鲜、快消、商超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显著增加。在这一背景下,盒马鲜生推动了餐饮与生鲜超市行业对接,通过共享从业者的劳动时间、劳动技能、劳动工具和个人影响力等综合劳动能力,来解决企业用工紧缺问题,实现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徐飞指出,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共享员工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员工的待遇、社保、保险、法律法规和培训五个方面,并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共享平台的匹配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更好的鼓励、支持和发展共享员工模式。
58同城招聘研究院院长李妍从招聘的需求与供给端总结了疫情期间企业与蓝领求职者的互动变化以及不同行业职业和地区的供求变化。数据表明,批发零售行业受企业无法全面复工影响,回暖速度有限;物流仓储受强烈的消费端驱动,快递员和分拣员两个岗位招聘需求显著。李妍表示,虽然武汉是此次疫情中心,但58对湖北省和武汉市所做的重点监测结果显示,江汉区和蔡甸区作为制造业的集中区域,企业招聘需求回升速度非常明显,已经开始出现同比增加趋势。同时,在信息技术行业中,IT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岗位的员工需求也在增加。因此,预计武汉市下半年随着疫情减弱,招聘需求和求职需求也会随之恢复。
欢聚时代(YY)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发展中心总经理敬骅分享了线下商家转移到线上销售的相关经验,提到服装业等专批产业通过与直播行业的结合所形成的直播+的模式,不仅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转型,也创造了一部分就业岗位。
好活科技副总裁张欣棠表示,疫情期间好活平台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企业之间人力资源供需匹配、金融融资以及复工复产面临的问题,并形成了典型的应用案例。在今年好活平台已经完成人力资源灵活就业、蓝领招聘、互联网+政务服务、金融服务、保障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建设,尽最大的努力使灵活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化、更加合法合规。通过推动灵活就业观念的转变,为企业提供多维度、多元化的用工方式,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霆主要针对疫情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存在就业压力大的现象和工作搜寻成本加大等方面的问题。本届毕业生作为历史上就业压力最高的一届,此次疫情下又面临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人数增多,导致就业压力更为加重。此外,毕业论文的线上指导和答辩、毕业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线上面试等措施和政策又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高校目前在加大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力度以确保就业率的同时,要警惕在一味追求就业率数据的背后,难免会出现牺牲一定就业质量的问题,影响大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
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指出,因为疫情导致的供给和需求两端双双受抑制,而这种两端抑制的结果在我们的景气指数变动上反而不明显,可以采取加强单边分析的方法刻画劳动力市场变化;其次,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刚性问题,经济的发展变化、线上就业的加强以及共享经济的加强必然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后共享员工作为灵活就业的一种形式能够最大化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一种新型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匹配的形式,应该从制度规范上不断完善该就业模式。
中国就业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首都经贸大学新就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成刚分享了他的一些心得和观点。他谈到,目前的共享用工是一种应急性的用工方式,如果希望发展得好,应引入正规的人力资源服务商,更好的帮助其规避长期可能面临的一些风险。大学生群体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但“慢就业”现象也十分突出。他还希望能够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工商个体户开展一些相关研究。
曾湘泉针对此次会议内容作简要总结。他指出,当前就业形势是一个高度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中国就业研究所将强化数据分析密度,缩短分析期限,提高发布及时性;政府应该强化政策引导,正确处理投资与就业关系,引入投资项目就业创造能力的评估机制;应决心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职位空缺发布的信息系统,重视《就业促进法》的落实和及时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