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至少5次,下午6点到9点,只要没课,就相约115室探讨学习,成了实验班很多师生的固定行程。其实,这并不是正式的课堂,而是师生自发组织进行的答疑;115室也不是教室,而是会议室,一张长形会议桌,十几把椅子,一块写满公式的白板,便足以盛放一颗颗求知若渴的年轻的心。

“你是否真的对数学抱有深沉的热爱?”
数学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新生代表于心涛在台上发问,问台下的同学们,也问自己。答案是肯定的:“但求耕耘,攻坚克难,热爱将会成为支持一路的动力!”作为数学学院成立后招收的首届本科生,他们有着书写历史的勇气,更有一往无前的决心。
开学一周后,从近100名报名者中经过二次选拔,来自全校不同学院专业的30个同学汇聚在一起,组成了学校第一个数学拔尖人才实验班。
“瞄准世界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数学及应用数学,特别是金融数学与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领军人才。”实验班的培养目标让这些刚刚在高考中斩获佳绩的年轻人更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但开课不久,极具挑战性的2门专业课——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还是让大家备受“打击”,不少人直呼:“我以前学的可能是‘假数学’!”

从自然数讲起,王善文开始搭建框架、书写课程讲义。根据上课的情况和同学们的反馈,王善文也不断调整讲义的细节。经过一个月的教学,讲义从原定的50页扩充到了70页。

虽然第一学期只有两门专业课,但实在是“一节更比六节强”。8点的早课,7:30到教室,前两排已经没有了座位。6块黑板,一节课下来要被写满、擦净四五次,有时想帮老师擦黑板都不知道该擦哪块儿。课间时间,讲台边也围满了问问题的同学。
“身边的人都太勤奋了,我也不能掉队。”怀着这样的斗志,谁都不敢松懈,生怕捡支笔的功夫就看不懂满黑板的板书了,更别提看手机。
没课的时候,王善文老师通常就在办公室里备课、做研究。学生只要有问题随时都可以去找他,耐心讲解,疏通症结所在,“没有什么上班下班,只要有空我都在这儿。”讲授数学分析的董昭老师来自中国科学院,每周奔波劳碌但乐在其中,虽然不能时时陪伴,但也经常记挂着学生们。挑选分发的7本练习册,大家也都视为补给,不觉得是负担。
由于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在高标准的课程要求下,大家的学习进度开始显现差距。
对于那些学习略显吃力或者觉得“吃不饱”的同学,最直接有效的帮助方式就是答疑。
没有时间?那就利用晚上、周末和假期。
没有场地?把115会议室腾出来作为答疑室。
老师太忙?研究生、博士生师兄师姐来帮忙。但教材和讲义是自行编写的,师兄师姐也没学过,那就跟大家一起学、一起钻研。
本来一周2次的答疑,变成了至少5次;应该9点结束的讨论,10点多了师生们还兴致勃勃。因为住在不同的宿舍,大家很苦恼没有人一起讨论数学问题和心得,而115室正好弥补了这个遗憾。
有人笑道:“4学分的课上成了10学分。”但每个人的收获和成长也都是成倍的。

得知要选拔实验班,魏二玲主动请缨,时隔十几年,再次当了班主任。30个十几岁的学生,被她亲切地称为“孩子们”。
在数年的从教经历中,每当得知有学生挂科甚至退学的消息,魏二玲都十分痛心。尤其在招生工作中,她看到过一个个青春洋溢的面庞,一个个憧憬未来的家庭。“我觉得这些孩子如果好好地引导,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
帮助孩子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是魏二玲最操心的事情。当大家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魏二玲主动关怀疏导,和任课老师、学院沟通,协调经费、场地支持,令人欣慰的是,“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从来没有逃避。”事实上,除了对数学有兴趣、有高等数学学习或竞赛经验,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是实验班选拔面试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王善文觉得自己是一个导游,带领学生们游览、攀登数学的高峰。实验班的这座山峰则格外陡峭,但是“你要带着他们走的话,就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国庆7天假期,他有一半时间在答疑室,和前来求教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
除了老师们和学院的关心支持,同学们自己也时常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不到一个月,30个同学已经打成一片,打招呼的常用句式是“问你道题”,在食堂里的聊天话题也离不开数学,各式自制表情包也在群聊里出没,为大家带来欢乐。
“学业之外,辩论场上、运动场上,同学们也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喜的好成绩。”数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旋天颖说起他们,总是如数家珍。

学数学的人身上,总有一股特殊的韧劲儿。刚毅坚卓,是班上同学的自我评价。学霸云集,他们更多的是惺惺相惜,而非心里落差。遇难克难,是他们的学习常态。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也鼓舞着他们向未来阔步。
莫茵岚坚信:“来到数学学院、来到实验班,一定是一件特别艰难、但也特别值得的事情,也一定是不会后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