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主持。

在演讲中,海贝勒回忆了自己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交往的经历,表示很荣幸来到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演讲。接着他从自己与中国结缘的经历、五十年来所开展的中国研究项目,以及在中国研究中获得的经验、秉持的原则与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报告。

海贝勒以自己1975年以来在中国的独特经历与观察,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方方面面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迁。随后,海贝勒对其中国研究的学术研究进行大致的概括。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他注重研究课题和研究区域的转换,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环保、民族等多个领域,调研地点包括充满民族风情的四川凉山,魅力古都杭州以及现代化新兴都市深圳等数十个城市。
在研究方法论上,海贝勒提倡扎根理论,要善于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实地调查资料中进行理论概括。同时,他提出要避免理论性或制度性的单一性,不能随便将西方的理论套用到中国问题上。他认为合理的理论与制度并不是唯一的,要注重实事求是,从实践中寻找真相。最后,海贝勒还简要介绍了他正在开展的有关民营企业家的研究。
在现场答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海贝勒就这些问题做出解答,与大家分享他在调查研究方法、中国的未来与前途、中国乡村的振兴,西方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中国内部的复杂性等多个课题上的独到见解。
在评议环节,刘少杰从三个方面对海贝勒的报告进行了评价。其一是在海贝勒的演讲中,流露出深厚的历史意识,体现出德国学术界特有的传统;其次是海贝勒的研究深入实际、着眼基层,不满足于仅仅利用问卷调查获得的简单浅薄的认识;最后,海贝勒发扬了德国学术的综合性,他的研究覆盖不同地区,涉及多个的学术领域,从而形成了对中国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