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5级档案学本科生、“数字记忆”计划学生辅导员柴兴转主持。柴兴转介绍“数字记忆”计划的由来、内容、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案等,简要回顾第一期和第二期项目学员在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方面的表现。

冯惠玲在致辞中对来自八个学院的二十八名学生表示欢迎。冯惠玲通过“记忆”和“memory”的网络检索结果说明了“记忆”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关注热点,而“数字”与“记忆”的结合,让记忆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她回顾了去年的旧金山之行,对项目团队所创造的两个之最——“最大的团队”“最小的发言者”赞赏,并以此激励三期的学员们,积淀内心,发挥创意,在挑战中体悟“数字记忆”的魅力,享受学科间碰撞的精彩。

二期优秀学员代表薛东岳作项目总结报告。薛东岳对“数字记忆”本身的意义进行了诠释——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与人类记忆的集合是“挑战未知”与“回顾存在”的结合体。她对个人选择数字记忆的理由和在数字记忆项目组中的经历进行简要介绍,对项目组有忧虑迷茫更有欢喜希冀,这种挑战自我、超越现有视野的尝试弥足珍贵。她对三期学员如何与数字记忆共度一年提出展望与畅想,希望大家珍惜“遇见”,把握机会,在看似简单而零散的培养里发现自己寻找的意义。

二期四个优秀小组的代表分别进行“数字记忆”项目报告。唐德清展示了他们在“数字记忆”构建过程中的项目成果——基于人像识别的“蛛网记忆”,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留存个人记忆,并通过合照构建人与人的共同记忆;魏洋楠展示了关于中国传统纹样的“Pattern Collectors”APP,介绍了如何通过收集纹样碎片的趣味方式展示中国纹样文化;吴娇介绍了“北京春节文化及其变迁”项目成果——“京城春华满”,以严肃游戏的形式唤起公众对春节文化习俗的记忆和认识;胡舣缘展示了“北京童谣”小组的项目成果,不仅通过与曲艺人和四海孔子书院的合作录制了一系列童谣资源,还设计并制作H5小游戏,实现对北京童谣的娱教化保护和传承。
项目报告结束后,学院教师为三期学员颁发学员证书。
三期学员代表孙大智进行发言。孙大智以“幸甚至哉,三期相遇”为主题,讲述了对“数字记忆”计划的认识,表达了成为项目一员的喜悦和期待,最后代表全体学员表态,在这样前沿学科项目平台、高水准培养平台和名师荟萃的平台相聚,同学们更要不断学习,提升能力,为传承记忆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柴兴转对项目的考核方案进行讲解,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在今后的一年里不忘初心、保持热情,在数字记忆项目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