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师生共有12篇论文被2018年第三届数字遗产大会采纳,其中5篇被录用为IEEC会议论文,7篇被录用为会议墙报(Poster)。
27日上午,“Digital Solutions for Heritage Archives & Collections”论文展示在Building E NPS Research Center举行。本场展示中,教授冯惠玲与讲师加小双做关于人文北京的介绍。冯惠玲首先对人文北京研究中心进行了总体介绍;其后,加小双详细地对人文北京的研究内容、支持平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进行介绍,并欢迎世界各地****于2019年10月前来中国参加数字记忆会议。

在论文“Oral Memory Construction for Ancient Villages in Digital Age: A Case Study in Shiquan Miao Village in Chongqing”的宣讲过程中,硕士研究生郑悦关注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记忆抢救,运用记忆构建的实现路径与数字媒体手段,用亲身实践展示了重庆石泉苗寨的口述记忆建构全过程。

27日下午,Poster展示组将海报张贴完毕,并在Festival Theater进行了展示。博士研究生王露露介绍了故宫博物馆与腾讯合作的“古画会唱歌”项目并对其用户评论数据进行了分析。硕士研究生尧胜男探讨了基于田野调查的中国方言档案保护现状及发展方向。
.jpg)
魏洋楠、林佳桦、苟铭雪三名本科生带来的“北京服饰变迁研究” 设计了一款名为“Pattern Collector”(纹样收藏家)的手机应用软件,? 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纹样并成电子贺卡与朋友分享,希望以此来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胡舣缘介绍了“北京童谣”项目中基于童谣的小游戏开发思路与进程。在“北京蛛网记忆”项目”中,桑菁和唐德清两名本科生展示了将现代技术与档案相结合,深度挖掘老照片的方法。来自“北京名人故居”项目的韩蕾倩、王梦璕两名本科生使用Blender软件和Blend4Web框架,呈现了在网页上实现名人故居的数字虚拟化和3D互动体验。

展示时间虽短,但同学们各展风采,各有千秋。大家的展示风格或严肃或活泼,展示方式或为对话或为介绍,但都充分彰显了创造力与想象力。
Poster展示后,副教授梁继红做主题报告,利用数字技术展现孔子祭礼的场景,生动地呈现了历史文献直观化、可视化、艺术化的过程,提供了文献与文化保护及传承的崭新思路。

29日上午,“Serious Game for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in Beijing”论文展示在Cowell Theater举行。作为入选为Paper的学生项目小组,吴娇、薛东岳、赵钰可三位本科生主要围绕着春节文化这一经典的中国元素,利用活泼有趣的游戏形式(角色扮演游戏)进行呈现,使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jpg)
大会闭幕后,10月30日,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师生前往了Internet Archive(互联网档案馆)、斯坦福大学、IBM硅谷实验室、谷歌中心与英特尔博物馆等地方参观学习。

行程结束的晚间,师生团队在酒店大厅进行了以“本次参会体验与感想”为主题的心得分享会。学员分享了自己在这次出国参会旅程中感触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或见闻。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除了在美国旧金山感受到的文化与环境差异外,为期四天的会议内容也让大家对于数字遗产保护的世界前沿有了更为全面而直观的了解。带队老师对同学们此次会议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表达了对学员们今后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的衷心祝愿,分享了自己多年积攒的珍贵经验。

数字遗产大会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里最为权威的国际盛会,该会议主要致力于探索数字技术在人类共有的遗产记录、保护及传承方面的应用。前两届会议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在法国和西班牙召开,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等机构的支助。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在此次数字遗产大会上的优异表现,正是学院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