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小双说明了本学期兰台读书会的主要改革措施,兰台读书会将培养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从本学期开始,兰台读书会将启动“副本”活动,开展本科生研究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系统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帮助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读书会正式开始,主持人王馨艺对本期阅读书目《乌合之众》作简要介绍,随后卢林涛、曾静怡和李孟秋向大家分享阅读感悟。
卢林涛首先分享了对《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他结合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古斯塔夫·勒庞进行详细的介绍,梳理《乌合之众》全书脉络,具体分析了大众心理及其形塑,认为群体行为是大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大众心理是群体行动的内在动因。他认为,极权体制会形塑扭曲大众心理,要想避免被裹挟,应该用教育武装个体头脑,用法制捍卫理性社会。

曾静怡结合电影《一出好戏》、社会热点“虎扑直男还是饭圈女孩”和身边同学找工作的事例,分享了关于阅读《乌合之众》的“四问”、“三思”。她倡导同学们学会独处,理性思考。

李孟秋用《乌合之众》的观点,阐释了在邪教和选举活动中,由于意见领袖对修辞的滥用,造成了真相蒙蔽、心灵异化和意识形态宰割,导致公民极易被煽动。他认为在“人云亦云”的热闹面前,更应当保持独立思考。

随后,主持人王馨艺对《人的潜能与价值》一书做了简单介绍。李艳蓉以“认识你自己”为主题,探讨“我是谁”这个话题,通过电影《荒野求生》具体分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乔姆斯基著名的 “柏拉图问题”和 “奥威尔问题”展开激烈讨论。(1)为什么我们获得的材料相对有限,产生的知识却如此丰富?(2)为什么我们掌握了这么多的证据,但 (对真相) 了解却如此有限? 以及补充问题(3)你认为你是“乌合之众”吗?身为受众,何以理性?其中,来自国学院的薛东岳,结合国学专业背景,以中国近代的层累史观为例,论述了人类无限开放的精神世界可以带来层出不穷的新知识;以历史语境的不可还原性为例,强调每个人只能亲历、理解事物全貌的部分,已掌握的材料都是关于真相的局部碎片化描述,认为真相可以通过证据被符合逻辑的分析无限接近,通过多维度的观察被逐渐完善,而不能被个体的视角完全认识。加小双参与讨论,给予同学们专业的补充与建议,和同学们深入交流。

加小双鼓励同学们带着问题和批判精神去读书,针对具体问题,例如“群体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形成集群效应”,可以结合专业背景,深入研究,启发思考。

下一期兰台读书会的主要阅读书目为《正义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