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级高工
龙军
1990年在石油大学(北京)获得博士学位,1998至1999年在美国PHILLIPS石油公司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炼制分会常务副主任,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编委会主任等。1997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龙军同志从事劣质原油和重质渣油加工技术、清洁燃料生产技术、石油化学 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清洁汽油生产,含硫、高酸原油和重油渣油加工等炼油工业关键技术领域,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领先水平的技术,为使我国炼油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二十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百七十余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在炼油技术及催化剂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
达志坚
1991年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在法国PORTIERS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00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达志坚同志主要从事新型催化材料及反应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百三十余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新型分子筛催化材料及反应集成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大东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石油炼制分会主任等职。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大东同志从事石油加工催化过程及加氢工艺和催化剂研究工作近五十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取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十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百一十余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在加氢工艺及催化剂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
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和1989年先后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奖”,1989年和1995年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8年获“桥口隆吉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催化成就奖”, 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闵恩泽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闵恩泽院士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二十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百四十余件,发表论文两百三十余篇。在新型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以及生物柴油技术的基础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婉珍
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52至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年被授予“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1990年被评为国家千名有卓越贡献的专家之一。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和1989年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陆婉珍同志长期从事和领导石油及石油化工领域内的化学和仪器分析研究工作。有十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是十余件,发表论文和报告一百三十余篇。在分析化学和原油评价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
1961年在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副主任等职。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同志从事重质和劣质原油加工技术研究近五十年。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十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九十余件,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在重质劣质油原油加工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鸣元
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980年至1984年两度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合作研究。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奖励,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鸣元同志从事炼油化工与绿色化学、分子筛材料与催化过程研究四十余年。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三十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百九十余件,发表论文一百四十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在新型催化材料与反应工艺优化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
舒兴田
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加工专业。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副主任。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舒兴田同志从事炼油与石油化工分子筛催化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四十余年。共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三十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百九十余件,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在新催化材料的研制和开发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
宗保宁
1991年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在德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200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宗保宁同志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和反应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共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十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百三十余件,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在催化新材料和反应工程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
郭锦标
1993年在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2002年被授予“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
郭锦标同志主要从事计算机在石油化工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炼油反应过程的分子水平过程模拟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
田松柏
1994年在德国Clausthal Technical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油情报站站长,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炼油分析及规格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2007年被评为“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
田松柏同志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石油化学、石油加工的原料评价、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二十余件,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在分析化学、石油加工基础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
周 涵
1993年在石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室主任。2007年被授予“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
周涵同志主要从事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及其在石油化工研究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十余件,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在分子模拟技术在石油化工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教授级高工
何奕工
1989年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Texas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被该校聘为研究员,1995年回国后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2008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何奕工同志主要从事催化新材料与反应工程等领域的的研究工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二十余件,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在催化化学和化学反应工程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