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欧阳志云研究组在全国湿地生态系统格局与保护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研究组在全国湿地生态系统格局与保护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分析了全国湿地的现状与变化趋势,探讨了“零净损失”作为湿地保护目标的不足,并提出了全国湿地保护恢复的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学、生态学领域著名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徐卫华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面临面积不断萎缩的威胁。目前湿地保护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指标,为了遏制湿地丧失趋势,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零净损失”,也就是 “总面积不减少”作为湿地保护的重要目标。
  本研究以全国生态系统调查评估成果为基础,通过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2000至2015年全国河流、湖泊水库、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与主要驱动因素,探讨了 “总面积不减少”作为湿地保护目标的适宜性。
  研究发现,2000至2015年间,我国大陆地区新增湿地2.76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同时丧失湿地 2.6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湿地新增面积大于丧失面积,因此总面积增加了0.15万平方公里,全国湿地丧失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图1 2000-2015年全国部分地区湿地变化图
  (1.青藏高原;2.三峡;3.长江三角洲;4.松辽平原)
  文章指出,这种净面积的增加不能反映湿地变化的复杂性。首先,从变化的类型来看,尽管湖泊、水库等开放水面增加,但沼泽、滩涂等天然湿地减少了0.76万平方公里。其次,从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来看,湿地的变化是生态保护、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多种自然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退耕还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带来的湿地面积增加,并不能抵消农田和城镇建设等人为造成的湿地损失;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升高致使冰川和常年积雪消融退缩,短期内导致河流湖泊水面扩张,但这种增加是不可持续的,长期来说湿地面积可能会减少。最后,目前湿地的变化格局可能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我国东北、东部沿海地区的湿地丧失影响东亚-澳大利亚的候鸟迁徙安全;大坝修建导致水面的增加,可能淹没原有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同时大坝修建切断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洄游通道进而威胁其长期生存。
  文章认为,仅仅将“总面积不减少”作为湿地保护的目标是不充分的,除了面积,湿地类型、质量和功能都应该统筹作为湿地保护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一个有效研究湿地并开展保护行动的框架。此外,针对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文章提出将重要自然湿地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湿地功能的保护与恢复、加强水资源管理以保障生态用水需求、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避免修建大坝等措施,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技专项和服务网络计划等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9)30933-9
相关话题/生态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