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0
队伍建设与研究方向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于1989年,是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的一个组成部分。固定人员总数为64人,其中院士一人,研究员13名(4人为“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研究生为主的流动人员总数达到147人。到2008年为止已经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达二百五十余名。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面向国家解决水环境污染和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的重大需求和国际水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深入探索天然水体和水处理过程中水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发展水处理高新技术,建立并完善环境水质学的学科体系,成为我国本领域高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自主创新平台。
围绕上述目标,实验室在以下五个主要方向开展研究:水质鉴定与评价;天然水体的水质转化过程;水处理与利用中的水质转化过程;天然水体污染控制、修复与管理;水质与健康。
服务、合作与开放
实验室的特色是应用与基础并重。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实验室积极加强与环境保护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的联系,先后成立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环境工程与材料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并在积极筹建“国家环境保护河流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拓宽了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服务的渠道。
同时,为了密切联系相关行业,实验室分别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水务集团公司等单位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申请项目、资源共享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同时,实验室与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排水集团、郑州市自来水集团、新疆油田、大庆油田、燕山石化等相关行业内重要企业也开展了密切的合作,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在国际合作上,实验室与澳大利亚水质中心(AWQC)、瑞士水科学技术研究所(EAWAG)等国际著名的水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保持经常性的双边交流活动,并已经在联合申请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同时,实验室加强了同国际水协会(IWA)之间的合作关系,积极利用这个国际最大的水研究学术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实验室在国际合作上取得的卓越成绩为依托单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为科技部“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做出了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非常重视公共资源的对外开放。实验室拥有的公共仪器以及纯水和超纯水系统、样品冷藏库、生物安全实验室等设施都对全社会实行开放使用、资源共享。公共仪器每年对外开放的机时超过2000小时。
运行管理
由课题组组长和科技支撑平台负责人组成的组长会议是实验室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组成的主任办公会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决策,由青年职工组成的战略、国际合作、学术与宣传以及学生与文体等4个工作小组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科技支撑平台负责仪器设施维护管理以及具体工作的执行。
实验室主任:杨敏
副主任:强志民 单保庆 刘会娟
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