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心理所研究发现奖赏系统在主观预期调节疼痛感知中的作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5

疼痛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据统计,慢性疼痛折磨着全球约五分之一的成年人(Breivik et al., 2006; Goldberg & McGee, 2011)。仅在我国,慢性疼痛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数千亿人民币(Yu et al., 2011; Zhang et al., 2016)。作为一种主观体验,疼痛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调节(Wiech, Ploner, & Tracey, 2008)------,其中一种受到大量关注的是对疼痛的主观心理预期(Geuter, Koban, & Wager, 2017; Wager & Atlas, 2015; Wager et al., 2004; Wager, Scott, & Zubieta, 2007)。调节心理预期能够缓解疼痛并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心理预期调节疼痛的神经机制。
  经典条件反射范式通常用来建立对疼痛的特定预期,使特定的线索刺激与某种疼痛体验形成联结。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心理预期的形成和处理与奖赏系统中脑-皮层-边缘回路中脑区多巴胺神经元的激活有关(de la Fuente-Fernández & Stoessl, 2002; Lidstone et al., 2010)。然而,中脑-皮层-边缘回路中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和结构特性在预期调节疼痛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胡理研究员和哈佛医学院的涂毅恒博士合作,通过改进经典的条件反射范式,结合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结构方程建模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对中脑-皮层-边缘回路中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与头端前扣带回皮层(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rACC)和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之间的功能连接和结构特性在预期调节疼痛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研究招募了30名健康被试。整个研究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测量不同被试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确定低强度疼痛、中等强度疼痛和高强度疼痛三种刺激强度;第二阶段将不同的视觉线索分别与低强度疼痛和高强度疼痛刺激进行配对,从而建立不同视觉线索与疼痛预期之间的关联;第三阶段在不同视觉线索后均给予中等强度的疼痛刺激,检验所关联的预期是否成功影响主观疼痛感受,同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与以往的实验范式不同的是,该研究在视觉线索和疼痛刺激之间设置了长达15s的时间间隔,以便更好地衡量视觉线索后对疼痛的心理预期引起的大脑活动及其功能连接。最后,采集每位被试的大脑结构像。
  分析结果显示,经典条件反射范式的确会形成被试对疼痛的不同心理预期并影响疼痛感受。在被试内和被试间两个水平上,中脑-皮层-边缘回路在预期调节疼痛的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与未在第二阶段与疼痛刺激进行配对的中性视觉线索(Neutral)相比,与低强度疼痛配对的低疼视觉线索(Low)使得VTA-rACC之间的功能连接和VTA-NAc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与高强度疼痛配对的高疼视觉线索(High)则使得VTA-rACC之间的功能连接和VTA-NAc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图1)。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被试内水平上,VTA-rACC之间的功能连接以及VTA-NAc之间的功能连接在视觉线索调节疼痛感知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并且在疼痛预期阶段基于VTA的功能连接通过影响丘脑和脑岛的活动对疼痛感知进行调节(图2)。在被试间水平上,VTA、rACC和NAc的灰质体积可有效预测正向预期缓解疼痛的程度,而rACC的灰质体积同时也可有效预测负向预期加剧疼痛的程度。

图1 不同视觉线索引起的VTA功能连接变化

图2 VTA-rACC和VTA-NAc功能连接在预期调节疼痛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说明,中脑-皮层-边缘回路在心理预期调节疼痛感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能够编码疼痛预期效应。这一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于奖赏系统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的认识,还对开发新型心理镇痛方法有所启示。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31671141 和 31822025)、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XXH13506-306)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启动基金项目(Y6CX021008))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early/2019/11/06/JNEUROSCI.1082-19.2019
  
  论文信息:
  Tu, Y.H., Bi, Y.Z., Zhang, L.B., Wei, H., Hu, L., 2019. Mesocorticolimbic pathways encode cue-based expectancy effects on pai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DOI: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1082-19.2019.
  参考文献:
  Breivik, H., Collett, B., Ventafridda, V., Cohen, R., & Gallacher, D. (2006). Survey of chronic pain in Europe: Prevalence, impact on daily life, and treat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10(4), 287–287.
  de la Fuente-Fernández, R., & Stoessl, A. J. (2002). The placebo effect in Parkinson’s disease.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5(6), 302–306.
  Geuter, S., Koban, L., & Wager, T. D. (2017).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placebo effects: Concepts, predictions, and physiology.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40(1), 167–188.
  Goldberg, D. S., & McGee, S. J. (2011). Pain a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iority. BMC Public Health, 11, 770.
  Lidstone, S. C., Schulzer, M., Dinelle, K., Mak, E., Sossi, V., Ruth, T. J., … Stoessl, A. J. (2010). Effects of expectation on placebo-induced dopamine release in Parkinson diseas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7(8), 857–865.
  Wager, T. D., & Atlas, L. Y.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placebo effects: Connecting context, learning and healt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7), 403–418.
  Wager, T. D., Rilling, J. K., Smith, E. E., Sokolik, A., Casey, K. L., Davidson, R. J., … Cohen, J. D. (2004). Placebo-induced changes in fMRI in the an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 of pain. Science, 303(5661), 1162–1167.
  Wager, T. D., Scott, D. J., & Zubieta, J.-K. (2007). Placebo effects on human μ-opioid activity during p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4(26), 11056–11061.
  Wiech, K., Ploner, M., & Tracey, I. (2008). Neurocognitive aspects of pain percep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2(8), 306–313.
  Yu, S., Liu, R., Zhao, G., Yang, X., Qiao, X., Feng, J., … Steiner, T. (2011). The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primary headaches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door-to-door survey.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52(4), 582–591.
  Zhang, F., Xiang, W., Li, C., & Li, S. (2016). Economic burden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2(47), 10450–10460.


相关话题/视觉 心理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心理所研究揭示精神分裂症男孩听觉反应抑制比孤独症男孩受损更严重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是两种典型的神经发育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尽管这两种障碍的发病年龄不同,但在致病基因、认知、情绪和社会缺损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的相似性。同时,孤独症谱系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还存在共病的情况,二者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行为反应抑制缺陷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
  • 心理所研究发现HPA轴基因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是控制包括恐惧学习在内的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内分泌系统。HPA轴功能障碍已在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如重性抑郁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被反复报道。HPA轴受一系列激素和蛋白质调控,其中FK506结合蛋白5(FKBP5)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是调控HPA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
  • 心理所研究通过荟萃分析揭示反刍思维的默认网络脑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严超赣研究组在脑成像领域顶级期刊NeuroImage发表了题为《Rumination and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brain imaging stud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
  • 心理所研究揭示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异常的功能连接仅与社会条件下的预期情绪相关
    情绪预期是一种预测个体未来情绪的能力,影响着个体的决策、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等,对人类的适应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前人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受损的情绪预期,其缺损影响着患者的阴性症状及日常生活功能。然而,前人有关精神分裂症谱系情绪预期的研究较多关注临床患者,而少有研究针对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情绪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
  • 心理所研究抑郁患者与健康人语音的跨情境差异
    抑郁症(MDD)是一种以持久的抑郁情绪为核心症状的心境障碍。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研究发现声音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识别抑郁的手段。人们不仅发现声音与MDD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有关,一些声音特征与抑郁得分显著相关,还发现抑郁患者与健康人在一些声音特性上存在差别。虽然已有不少异常特征的发现,但抑郁患者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
  • 心理所研究发现通过无监督迁移学习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脑功能影像数据机器学习分类的跨中心泛化性
    在临床研究领域,机器学习已被广泛用于优化脑影像数据分析和建立预测模型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类。评估泛化性是对预测模型性能评价的重要步骤,然而对该方面问题进行探讨的临床研究却很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NACN)实验室的陈楚侨研究员与国际合作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
  • 心理所研究开发出衡量人脑功能活动动态稳定性的新指标
    近日,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严超赣研究组在脑成像领域顶级期刊NeuroImage发表了题为《Stability of dynamic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differs between brain networks and states》的实验论文。该文章作者开发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
  • 心理所研究在机器学习的帮助下利用步态自动识别睡眠质量
    人一生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充足的睡眠是良好健康的重要前提,而不良的睡眠会导致不良情绪、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目前,人们对睡眠质量相当重视。然而,要提高一个人的睡眠质量,首先需要知道他/她的睡眠状况,也就是说,人们有强烈的监测自己睡眠状况的需求。  新技术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
  • 心理所研究揭示创伤暴露青少年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特征
    创伤性事件会增加青少年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行为问题等多种心理疾患的风险。这些疾患往往彼此关联、相互作用,从而成为共病发展、维持的原因之一。现有针对青少年创伤相关心理疾患共病的研究大多仅关注某两种心理疾患之间的关联,忽视了这种关联可能是一种由其他心理疾患造成的被夸大的、甚至虚假的关联。因此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
  • 心理所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执行功能损伤的共存模式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与执行功能损伤(Executive dysfunction, ED)均是个体经历创伤应激事件后常见的负性心理反应。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解释PTSD的心理病理过程和开发有效针对于PTSD的干预手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