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长期随访结果于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杂志在线发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0

就在2021年3月24日,权威国际学术期刊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论著“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 of fluorescence and blue dye guided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in early breast cancer”。文章不仅在大样本队列中报道了荧光示踪在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优势,同时报道了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大样本长期随访结果,补充了大样本随访数据的空白,为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增添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患者腋窝分期的标准手术方法,不仅能够获得准确的腋窝病理评估,同时还可以使大部分早期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清扫,从而降低腋窝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患肢淋巴水肿、肩关节活动障碍等,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同位素大分子联合蓝色染料双示踪法仍为前哨淋巴结活检的金标准。由于同位素存在可获得性和辐射性安全问题,不含同位素的吲哚菁绿荧光染料联合亚甲蓝(美蓝)双示踪法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立足临床需求和国情,为了切实造福于广大中国乳腺癌患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于2010年正式开启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双示踪技术之路,在国内率先开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荧光示踪。从最初的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到现今写入国内指南,砥砺十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向国内外同行展示了荧光示踪技术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2010年12月24日开展了第一例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2011年2月11日,医学论坛报发表述评《腋窝淋巴结评估策略》,首次展示了荧光前哨临床应用,2011年9月14日第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1年CSCO学术年会报道了荧光前哨活检技术的应用,2012年1月23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临床试验注册网站完成了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注册(注册号:ACTRN12612000109808),2013年6月3日相关报道被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摘要收录,2014年2月13日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发表论著《吲哚菁绿联合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报道了随机对照研究的数据结果,2017年11月2日在SCI期刊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发表了论著“Comparison of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guided by indocyanine green, blue dye,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报道了前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
本次报道在1061例连续病例的队列中,吲哚菁绿荧光示踪联合美兰示踪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9.6% vs 93.9%),而且可以提高阳性淋巴结(94.1% vs 69.3%)与阳性患者(96.6% vs 84.8%)的检出率,中位随访5.6年的结果表明,荧光示踪联合美兰示踪的腋窝复发率只有0.64%,与以往报道的包含核素的双示踪复发率相似,而且,荧光联合美兰双示踪术后的上肢水肿发生率为2.1%,与包含核素的示踪方式相比,并没有增加淋巴水肿发生率。
因此,荧光示踪联合美兰示踪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示踪方法。而在临床实践中也体会到荧光示踪带来的便捷,该方法不仅可以更快更高效的找到前哨淋巴结,同时具备并发症罕见的安全性优势。对于核素应用受限的医院,不妨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手段。
随着时间的印证,该技术方法很快便得到了国内的认可与效仿。2016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作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手术方式及评估策略的规范应用和优化”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20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作为“分子影像引导的乳腺癌诊疗一体化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的第三完成单位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学技术奖。此外,2017年,乳腺中心王殊教授作为执笔人撰写了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学组《乳腺癌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操作指南》,为国内同行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乳腺癌诊疗规范》及202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学组《前哨淋巴结活检指南》均将荧光示踪作为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示踪技术推荐之一。

相关话题/技术 北京 临床 数据 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