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的“两希源头”是常谈常新的命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晏绍祥教授以“古典希腊文明起源中的东方因素”为题为本期系列讲座揭开了序幕。他强调,古希腊文明兴起过程中汲取了外来文明尤其是古代西亚和埃及的诸多因素,但本质上仍是古希腊本土的产物。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穆宏燕教授在讲座“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与古希腊早期哲学”中指出,琐罗亚斯德教对古希腊早期哲学米利都学派、古希腊辩证法哲学、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等都产生了影响,古希腊哲学的灿烂辉煌是其与周边文明互动的结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峰枫教授的讲座题为“雅弗的神话与欧洲扩张”,他以对雅弗神话的解读为例,聚焦于19世纪英国和美国有关殖民和奴隶制的争论,考察有关雅弗的预言如何被运用到“文明的冲突”中,呈现了解经学对解决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内诸多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
![fa344489c339484cbcf4971cd6fd8727.jpg fa344489c339484cbcf4971cd6fd8727.jpg](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fa344489c339484cbcf4971cd6fd8727.jpg)
晏绍祥作讲座
不同族群何以成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政治变革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观念变化、身份认同建构等也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面向。美国德堡大学古典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津瑜在讲座“早期罗马帝国平民人口流动——碑铭上的身份构建”中讨论了公元一世纪到二世纪罗马帝国相对和平时期西部的碑铭案例,通过探讨平民(特别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地域流动的相关问题加深了对罗马帝国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乃至罗马帝国整体运作的了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彭小瑜教授的讲座题为“西方社会观念的旧与新——圣维克多修院的于格论婚姻和家庭”。彭小瑜提到,兴起于11和12世纪欧洲中世纪人文主义为西方文化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圣维克多的于格等12世纪人文主义者不仅赞美夫妻之间的合意、柔情和忠诚,积极鼓吹他们心目中的男女平等和社会平等理想,也在他们对卡塔尔派异端运动的批评中战胜了以善恶二元论为内核的极端主义,为欧洲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近代转型奠定了基础。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正国研究员在讲座“苏格兰启蒙与亚洲”中,在苏格兰启蒙的“欧洲/基督教,英国/政治与国家,苏格兰/地方与文化”这三个维度之外加上了亚洲维度,讨论了英国与亚洲接触后对英国政治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历史对苏格兰启蒙在建构文明论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东方主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f5937d100c684322ba27d1a2ba6db561.png f5937d100c684322ba27d1a2ba6db561.png](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f5937d100c684322ba27d1a2ba6db561.png)
刘津瑜作讲座
本期讲座的后三讲主要关涉“文艺复兴”之后的人文主义、宗教与哲学等领域的话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崇明副教授的讲座题为“孟德斯鸠思想的宗教基础”,他强调,孟德斯鸠致力于通过分离政治和宗教权力来建构新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提倡宗教宽容,勾勒了西方现代政治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宗教思考构成了其政治思想的基础,对理解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西方政教关系的演变也具有意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谷裕教授在“活人祭与骑士爱情——《浮士德》海伦剧中的古希腊与中世纪”中提出,歌德认为,古希腊的美唯有在基督教文明庇护下方得以免遭毁灭的命运;也唯有在基督教-人文主义框架中,其价值方得到认可和尊重,受此结论启发,可以认为人文主义以古典知识和艺术形式为用,以日耳曼-基督教文明为体。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孙飞宇副教授以讲座“躺椅背后的摩西——弗洛伊德思想与犹太传统”为本期系列讲座闭幕。他指出,作为一种科学的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用以对抗全世界对犹太人的敌意、征服世界,并在最后帮助现代世界的人找到自我认同、认识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的必经之途,在发展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弗洛伊德真正实现了他对摩西的自我认同。
![0363c060d5f1432a929ccb55c84551fb.jpg 0363c060d5f1432a929ccb55c84551fb.jpg](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0363c060d5f1432a929ccb55c84551fb.jpg)
孙飞宇作讲座
“文明之间”系列讲座通过线下讲座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到校内外师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