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法学院举办2021年全国“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信息隐私与社会规范”教授讲座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0

11月28日晚,为迎接我国第四个“宪法宣传周”、第八个国家宪法日的到来,法学院线上举办2021年全国“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信息隐私与社会规范”教授讲座。本次讲座纳入团校课程,由法学院团委团校秘书处、北京大学学生法律援助协会、法学院研究生会、北大法宝学堂联合举办,邀请到法学院长聘副教授戴昕作为主讲人。法学院团校全体成员与3000余名校内外观众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共同聆听讲座。

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是当前我国法律界和公共舆论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值此“宪法宣传周”与国家宪法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次讲座以信息隐私制度为核心,结合社会规范的理论维度,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戴昕在讲座中
讲座伊始,戴昕对各位参与线上讲座的观众表示欢迎,并就“信息隐私与社会规范”的讲座专题作介绍。他表示,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思考信息隐私带来的各类法律和社会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结合社会规范理解信息隐私的核心制度问题”和“借助社会规范思考信息隐私制度的演进前景”两个议题进行分享。
戴昕还从信息隐私和社会规范的核心概念出发,对两个名词进行阐释,同时结合《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范的具体条文解析 “隐私”与“个人信息”的法律定义,并通过人脸识别、文化名人隐私权等现实案例探讨如何合理地理解、思考信息隐私问题。戴昕认为,法律难以对信息隐私相关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利益或“客体”作完备定义,相关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后果都需要结合法律背后的社会观念、文化传统和生活实践加以理解。
讲座中,戴昕分析了中国社会的隐私文化规范的流变,强调要结合社会规范理解信息隐私法的分析结构和价值权衡,从而保护合理隐私预期。同时,戴昕以个人信息保护为切入点,指出结合对社会交往中隐私规范的理解,有助于为应对当前一些较为棘手的个人信息制度问题找到新的理论和制度思路。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就社会中出现的信息隐私问题进行提问,戴昕一一为同学们解答。他表示,社会生活中的隐私问题是形式各异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视角和特定地场景去全面理性地评价行为是否触及隐私,不能一概而论。



同学们踊跃提问
本次讲座从法律和社会两种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信息隐私与社会规范的概念定义及现实理解,有助于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点议题,培养前沿法律思维,深刻理解依法保护隐私与个人信息等重要人格权益的重要性,对培养呼应时代需求、心系社会发展的北大法律人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法学院将持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紧抓全国“宪法宣传周”的重要契机,依托校内丰富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开展更多普法宣传活动,向校内师生和社会群众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引导师生群众争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与坚定捍卫者。



相关话题/社会 信息 宪法 法律 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