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峻峰课题组整合全球各类环境、能源、人口、经济等数据,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核算了2004—2007和2007—2011两时间段内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效率变化、贸易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居民消费变化、政府消费变化、投资变化、能源结构变化、人口数量变化、排放因子变化和能源强度变化)对全球和区域间隐含在国际贸易中的虚拟PM2.5及其主要前体物跨区域转移的贡献。他们发现,全球一次PM2.5排放在2004-2011年间增长趋缓,主要得益于能源强度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煤炭排放强度的改善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SO2和NOx是二次PM2.5的前提物),工业过程排放的严格管控(特别是中国地区)减低了一次PM2.5的排放。从区域间看,东亚地区与发达国家贸易往来导致的污染物净流入量呈下降趋势,但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导致的污染物净流入量呈上升趋势。该研究成果为揭示全球各地区大气污染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防控大气污染物跨区域输送及其影响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4—2007和2007—2011 两时间段内各类社会环境经济要素对全球工业源一次PM2.5、SO2、NOx、NH3和NMVOC排放变化的贡献
该研究成果以“The Slowdown in Global Air-Pollutant Emission Growth and Driving Factors”为题,于9月20日发表在Cell子刊One Earth。课题组成员孟靖【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级博士生,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讲师】、杨皓哲(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6级硕士生)、易侃(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级硕博生)分列第一至第三作者,刘峻峰为第一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