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研究大脑如何自发地把不同个体的面孔归类为某一个种族,概念上突破传统的他族/本族面孔二分论,发展了一个新的基于大脑神经活动重复抑制的实验范式,在严格控制不同个体面孔知觉属性差异的条件下,结合行为、脑电图(EEG)、脑磁图(MEG)及功能磁共振(fMRI)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系统阐明了加工某一族群不同个体面孔共同属性(即面孔种族分类加工)的神经机制。EEG结果揭示对他族面孔的分类加工(如亚裔被试观看黑人或白人面孔,或白人被试观看黑人或亚裔面孔)发生在面孔呈现后140-200毫秒,而对本族面孔的分类加工发生在面孔呈现200毫秒之后。EEG结果还证明,自发面孔种族分类加工主要基于面孔的结构特征,肤色不是自发面孔种族分类的充分条件,面孔的性别对自发面孔种族分类加工没有显著影响。对亚裔被试的f?MRI实验发现,由大脑内侧前额叶和后扣带回组成的神经网络参与黑人面孔分类加工,由左侧额叶和后扣带回组成的神经网络参与白人面孔分类加工,左侧颞顶联合皮质参与亚裔面孔分类加工。对亚裔被试的MEG实验结果进一步揭示他族面孔分类加工的两阶段动态模型,黑人面孔分类在面孔呈现100-200毫秒期间以两侧梭状回和左侧前颞叶激活为主,大脑内侧前额叶和后扣带回在200毫秒之后介入,该神经网络前后两阶段介入的神经节点存在前馈和反馈信息流。白人面孔分类加工也包括早期左侧前颞叶/左侧额叶及晚期后扣带回两阶段动态神经活动。他们发现,他族面孔早期分类加工的神经活动可以预测他族面孔再认的成绩,也可以预测对他族面孔疼痛表情的主观感受,参与他族面孔早期分类加工的左侧额叶活动可以预测帮助他族个体的意向。

结合行为及“EEG/MEG/fMRI”等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对同一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在社会神经科学领域少有。该论文报道的实验发现对于理解种族概念的本质及其脑基础、对理解不同种族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及相关的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科学依据。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以合作项目”和“创新团队项目”支持。